2008-02-24
北極熊
台北街頭出現了一隻三公尺高的冰雕北極熊,吸引許多民眾圍觀,雖然這幾天氣溫下降,但台灣並沒有那麼冷,不一會兒,北極熊就融化了您看得出來這個大冰塊,半個小時前是一隻冰雕北極熊嗎?短短的時間就變成這副模樣,融化的速度實在太快了 小朋友們開心地玩雪,不知不覺原本完美的雪人也開始冒汗,只能拿起相機趕快把還沒有融光的雪人,拍下來留念 冰塊融化太快,其實各國也紛紛傳出氣候異常所釀成的災害,這幾年全球暖化問題嚴重,不僅引起國際間學者專家的高度重視,也讓投資人看好環保產業 雖然環保科技到現在仍是新興產業,但投資不忘環保,各行各業都能替地球盡一份心力
2008-02-18
糧食危機離台灣有多遠?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近不斷發出警告,創紀錄的糧食價格正給發展中國家造成沈重的財務負擔,不只導致食品消費減少,也讓改善低所得國家飢荒問題的努力更形困難;並因糧價上漲的現象短期看不到紓解之策,各國動作頻頻,全球面臨的糧食供應短缺風險正快速上升。在台灣,「飢餓」已是個很遙遠的感覺;因而面對國際大宗穀物價格持續飆漲,只看到可以投資賺錢的機會,卻忘了台灣也可能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一天。可能嗎?如果將糧食危機當成是窮國的事,就有可能…
後面點進去...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221938.shtml
一人種一樹 減緩全球暖化危機
為了減緩全球暖化危機
APEC會議建議台灣應該增加一萬五千頃的森林面積
期盼全台每一位民眾在一生當中能種下一棵樹
不僅達成減碳目標
同時能為下一代留下美好環境
每個民眾再一生當中種下一棵樹
不但將達成APEC會議的綠化目標
同時更能提高台灣的森林覆蓋率達59.09%
無形中將產生超過380億的綠色產值
引用文章:
http://news.ftv.com.tw/Read.aspx?type=Class&sno=2008213L15M1
APEC會議建議台灣應該增加一萬五千頃的森林面積
期盼全台每一位民眾在一生當中能種下一棵樹
不僅達成減碳目標
同時能為下一代留下美好環境
每個民眾再一生當中種下一棵樹
不但將達成APEC會議的綠化目標
同時更能提高台灣的森林覆蓋率達59.09%
無形中將產生超過380億的綠色產值
引用文章:
http://news.ftv.com.tw/Read.aspx?type=Class&sno=2008213L15M1
全球暖化海水升溫
多個國家的生物學家警告
全球氣候暖化結果
南極水域可能出現鯊魚
使該處海域內獨特的海洋生物受威脅
全球氣候暖化結果
南極水域可能出現鯊魚
使該處海域內獨特的海洋生物受威脅
幾百萬年來
由于南極氣候嚴寒
這些海洋生物免受掠食動物襲擊
在波士頓參加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常年會議的生物學家警告
一旦鯊魚重現南極水域
將對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羅得島大學生物學教授謝里爾說
南極鄰近水域長期處于低溫狀態
鯊魚及其他掠食魚類就無法前來
攻擊在南極海域生活的甲殼類動物
他說
一直來
住在南極海床的生物
大多是軟體、行動緩慢的無脊椎動物
就如掠食動物出現前
原始海洋的情形一樣
不過
隨著環球暖化
過去50年來
南極溫度提升了一兩個攝氏度
再過100年
南極水域可能就會變得適合鯊魚居住
謝里爾指出
水裡溫度只要常年保持在冰點以上
就適合鯊魚居住
以目前氣候暖化的速度估計
這樣的情況在本世紀內就會發生。
自2億5000萬到5億年前的古生界時代起
南極水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就沒有受到破壞
現在
掠食螃蟹出沒地帶
越來越靠近南極水域
這就叫人們感到擔憂
引用網址︰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0292543
2008-02-17
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
氣中的二氧化碳有逐年增加的現象,一直到西元1938年才由英國一位氣象學家最先發現。其實,從西元1800年開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便開始緩慢的增加,原因是工業革命後人口增加,為解決糧食不足便大量砍伐森林來增加耕地;而二十世紀後二氧化碳急速增加,則是因為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結果。
一)化石燃料惹的禍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化石燃料,他們都是經過千百萬年地質的碳化作用後形成的,可以被當作燃料,是很好的能量來源。但是燃燒化石燃料時,化石中的碳會和空氣中的氧氣結合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增加和化石燃料消耗量是成正比的。
二)海洋污染
地表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但是海洋受到油污和廢水的污染,造成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死亡,不但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平衡,耿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知不覺增加了。
三)燃燒森林
人類為了獲得更多的可耕地及居住地,大規模的破壞地球上的森林及熱帶雨林;根據巴西太空研究所的估計,巴西每年燃燒森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有二十億公噸。
一)化石燃料惹的禍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化石燃料,他們都是經過千百萬年地質的碳化作用後形成的,可以被當作燃料,是很好的能量來源。但是燃燒化石燃料時,化石中的碳會和空氣中的氧氣結合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增加和化石燃料消耗量是成正比的。
二)海洋污染
地表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但是海洋受到油污和廢水的污染,造成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死亡,不但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平衡,耿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知不覺增加了。
三)燃燒森林
人類為了獲得更多的可耕地及居住地,大規模的破壞地球上的森林及熱帶雨林;根據巴西太空研究所的估計,巴西每年燃燒森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有二十億公噸。
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如同一過濾器可控制地球、太陽及太空間能量交換。大氣中某些氣體可讓短波輻射以可見光形式照射地表,並且吸收自地表反射的長波輻射,這些可以保留能量的氣體,即所謂溫室效應氣體,包括:
二 氧 化 碳: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是造成地球發燒的元兇。
氟氯碳化物: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冷媒、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甲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機車及掩埋場的排放。
氧化亞氮:係由石化燃料的燃燒,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而排放出來。
臭氧: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氫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二 氧 化 碳: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是造成地球發燒的元兇。
氟氯碳化物: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冷媒、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甲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機車及掩埋場的排放。
氧化亞氮:係由石化燃料的燃燒,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而排放出來。
臭氧: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氫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2008-02-16
聯合國報告:海運業排碳量高達11餘億公噸
根據聯合國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全球海運業的排碳量幾乎是先前估計數值的3倍。報導指出,全球商船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將近11億2,000萬公噸,比重大約佔全球總量的4.5%。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主席帕卓里在得知這項數據後表示:海運系統明顯不及格,海運業到目前為止一直還沒有遭到點名,氣候變遷的討論向來都遺漏它們。他希望聯合國的下一個協定,能納入運輸業的排放量。過去未納入運輸業是讓它們規避規範。這個研究讓他明瞭,截至目前為止,世人都未能有效處理氣候變遷問題。
聯合國所屬機構「國際海事組織」先前估計,運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億公噸。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主席帕卓里在得知這項數據後表示:海運系統明顯不及格,海運業到目前為止一直還沒有遭到點名,氣候變遷的討論向來都遺漏它們。他希望聯合國的下一個協定,能納入運輸業的排放量。過去未納入運輸業是讓它們規避規範。這個研究讓他明瞭,截至目前為止,世人都未能有效處理氣候變遷問題。
聯合國所屬機構「國際海事組織」先前估計,運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億公噸。
幫助地球減碳、綠化活動 高縣與台電公司全力推廣鳳凰山植樹造林計畫
近年來溫室效應衝擊全球天氣,造成世界各地氣候異常影響,推動減碳、植林更是有助於環境綠化提昇,高雄縣長楊秋興與台電副總經理李錦田於2008年2月14日針對鳳凰山綠化植栽工程進行商討,計劃於步兵學校後山30公頃地種植約4萬棵樹,可望重現鳳凰山蒼翠之山林樣貌。
楊縣長表示,過去工業發展已耗費過多能源,造成地球暖化、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未來希望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植樹計畫,達成二氧化碳減量目標。他呼籲民間企業、宗教、社區團體共同參與,尤其影響生態環境甚鉅的鋼鐵、能源業者,更應投入綠化環境行列,為減緩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高雄縣自2004年起推動百萬棵樹計畫,預計要在五年內達成種植一百萬棵樹的目標,截至2007年底止,已栽種140多萬棵,不僅超越原定目標,連帶引發民間企業迴響,如:2006年由中鋼認養的情人碼頭植栽計畫、2008年3月中油林園廠的鳳凰山官校植樹計畫等。
這項由高雄縣政府向台電公司申請的鳳凰山綠化植栽工程乙案,為高達30公頃的大面積植栽計畫,預計栽種四萬多株喬木。台電對此表達了高度的關切與興趣,近期內將針對此提案進行細部審核,若核定通過,未來由縣府和台電公司所合作的造林工程,將有進一步助於環境綠化與全球減碳的幫助。
楊縣長表示,過去工業發展已耗費過多能源,造成地球暖化、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未來希望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植樹計畫,達成二氧化碳減量目標。他呼籲民間企業、宗教、社區團體共同參與,尤其影響生態環境甚鉅的鋼鐵、能源業者,更應投入綠化環境行列,為減緩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高雄縣自2004年起推動百萬棵樹計畫,預計要在五年內達成種植一百萬棵樹的目標,截至2007年底止,已栽種140多萬棵,不僅超越原定目標,連帶引發民間企業迴響,如:2006年由中鋼認養的情人碼頭植栽計畫、2008年3月中油林園廠的鳳凰山官校植樹計畫等。
這項由高雄縣政府向台電公司申請的鳳凰山綠化植栽工程乙案,為高達30公頃的大面積植栽計畫,預計栽種四萬多株喬木。台電對此表達了高度的關切與興趣,近期內將針對此提案進行細部審核,若核定通過,未來由縣府和台電公司所合作的造林工程,將有進一步助於環境綠化與全球減碳的幫助。
美科研人員發明吸附溫室氣體新材料
美國科研人員日前發明了一種能吸附二氧化碳的新材料,有助于減少這種溫室氣體的排放。
據1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研人員利用化學合成法,研制出了新一代沸石咪唑酯骨架結構材料(ZIFs),這種材料能有效吸附工廠煙囪和汽車排氣管排出的二氧化碳。
ZIFs是一類具有可調整孔洞大小及化學性質的材料,具有高度穩定性和結構多樣性,能分離物質,吸附儲存氣體,用作異相催化的催化劑。
科研人員說,新一代ZIFs材料吸附力強,能將二氧化碳固化,以阻止其向大氣排放,然後人們可將如此吸附二氧化碳的這種材料埋入地下。例如,體積為1升的ZIFs材料最多可吸收83升的二氧化碳。
領導這項研究的化學家奧馬爾·亞吉說,將ZIFs材料環繞放置在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廠煙囪內壁,就能明顯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在汽車排氣管內安放ZIFs材料,也能獲得同樣效果。
不過,美國能源部官員認為,新一代ZIFs材料雖然有可能大大降低處理二氧化碳的成本,但仍需進一步進行試驗。
據1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研人員利用化學合成法,研制出了新一代沸石咪唑酯骨架結構材料(ZIFs),這種材料能有效吸附工廠煙囪和汽車排氣管排出的二氧化碳。
ZIFs是一類具有可調整孔洞大小及化學性質的材料,具有高度穩定性和結構多樣性,能分離物質,吸附儲存氣體,用作異相催化的催化劑。
科研人員說,新一代ZIFs材料吸附力強,能將二氧化碳固化,以阻止其向大氣排放,然後人們可將如此吸附二氧化碳的這種材料埋入地下。例如,體積為1升的ZIFs材料最多可吸收83升的二氧化碳。
領導這項研究的化學家奧馬爾·亞吉說,將ZIFs材料環繞放置在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廠煙囪內壁,就能明顯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在汽車排氣管內安放ZIFs材料,也能獲得同樣效果。
不過,美國能源部官員認為,新一代ZIFs材料雖然有可能大大降低處理二氧化碳的成本,但仍需進一步進行試驗。
2008-02-09
全球暖化/南非、亞洲作物恐損三成 報告再警告糧食危機
新研究報告再度對全球糧食危機示警。報告指出,除非立即改變農耕方式,否則氣候變遷將會導致非洲和亞洲20年內出現農作物嚴重損失,並有可能因此導致糧食短缺。
報告說,上述狀況將會對目前集中在非洲和亞洲的全球最貧窮居民的生存造成重大衝擊。由於重大農業投資必須要花15到30年才能完全發揮作用,因此報告呼籲必須立即展開行動,協助農民增加收成或者改種其他作物。
美國史丹福大學糧食安全暨環境計劃主任洛貝爾在這篇於「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中說:「全球10億窮人大多數仰賴農作維生。不幸的,農業也是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威脅的人類活動」,他說:「了解氣候威脅何在是最重要的,包括何種作物和什麼時間,這將是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對抗飢荒和貧窮的核心要務。」
洛貝爾應用20種不同的氣候變遷模型預測到2030年前,全球暖化對全球12個地區農業的可能衝擊,這些都是全球最多數營養不良人口的地區,包括大多數亞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
研究發現,非洲南部主要作物玉米收成將減少30%,南亞的小米、玉米和稻米收成則預期會減少至少10%。另一名報告作者史丹福大學的柏克說:「我們對這些地區將蒙受其害的規模和速度感到驚訝,如果我們做視不管的話」,「對於在生存邊緣掙扎的貧農來說,這些損失已經是致命打擊了。」
至於其他地區的農業衝擊,例如西非,這份研究還無法提出清楚的結論。柏克說:「對這些地區來說,一半的氣候模型告訴你當地會變得更濕潤,另一半的結論剛好相反。結果就是,我們的研究增加這些地區出現最壞情況的可能性,但是無法像其他地區那麼肯定。」
報告說,較經濟的改變農業方式例如改種其他作物,或者改變耕種季節等,有可能減少損失,但是「花更多錢開發的措施,例如開發新品種或者擴大灌溉區等會有最大好處。」但是要採取這些做法的同時也需要考量其他社會和科技層面的影響,例如特定地區對改變農耕方式的適應力,以及耕種特定農作物的困難。
報告說,上述狀況將會對目前集中在非洲和亞洲的全球最貧窮居民的生存造成重大衝擊。由於重大農業投資必須要花15到30年才能完全發揮作用,因此報告呼籲必須立即展開行動,協助農民增加收成或者改種其他作物。
美國史丹福大學糧食安全暨環境計劃主任洛貝爾在這篇於「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中說:「全球10億窮人大多數仰賴農作維生。不幸的,農業也是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威脅的人類活動」,他說:「了解氣候威脅何在是最重要的,包括何種作物和什麼時間,這將是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對抗飢荒和貧窮的核心要務。」
洛貝爾應用20種不同的氣候變遷模型預測到2030年前,全球暖化對全球12個地區農業的可能衝擊,這些都是全球最多數營養不良人口的地區,包括大多數亞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
研究發現,非洲南部主要作物玉米收成將減少30%,南亞的小米、玉米和稻米收成則預期會減少至少10%。另一名報告作者史丹福大學的柏克說:「我們對這些地區將蒙受其害的規模和速度感到驚訝,如果我們做視不管的話」,「對於在生存邊緣掙扎的貧農來說,這些損失已經是致命打擊了。」
至於其他地區的農業衝擊,例如西非,這份研究還無法提出清楚的結論。柏克說:「對這些地區來說,一半的氣候模型告訴你當地會變得更濕潤,另一半的結論剛好相反。結果就是,我們的研究增加這些地區出現最壞情況的可能性,但是無法像其他地區那麼肯定。」
報告說,較經濟的改變農業方式例如改種其他作物,或者改變耕種季節等,有可能減少損失,但是「花更多錢開發的措施,例如開發新品種或者擴大灌溉區等會有最大好處。」但是要採取這些做法的同時也需要考量其他社會和科技層面的影響,例如特定地區對改變農耕方式的適應力,以及耕種特定農作物的困難。
美專家警告說北極海冰在快速消失
美國氣候專家日前警告說,從衛星獲得的數據來看,北極和格陵蘭地區的海冰正在迅速融化,其速度比先前的預測要快得多,預計到2013年夏末,北極的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
美國宇航局氣候專家傑伊·茲沃利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撰文說,受大氣變暖和海洋變暖的影響,北極海冰的消融速度比過去的預測更快,海冰越來越薄。這種狀況會導致北極海冰反射的陽光越來越少,海面會吸收更多的陽光熱量,這樣的循環作用造成海冰不斷融化。
茲沃利說,根據他的測算,即使氣候保持現狀而不再變暖,北極海冰也會繼續融化,到2013年夏末北極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
另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今年1月發布的消息,2007年9月的數據顯示,北極海冰面積約為413萬平方公裏,而2005年這一數據為530萬平方公裏。在過去20年裏,北極冰蓋面積減少了40%,平均厚度從3米減至1.5米。這會給北極熊、海象及其他一些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嚴重後果。
美國宇航局氣候專家傑伊·茲沃利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撰文說,受大氣變暖和海洋變暖的影響,北極海冰的消融速度比過去的預測更快,海冰越來越薄。這種狀況會導致北極海冰反射的陽光越來越少,海面會吸收更多的陽光熱量,這樣的循環作用造成海冰不斷融化。
茲沃利說,根據他的測算,即使氣候保持現狀而不再變暖,北極海冰也會繼續融化,到2013年夏末北極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
另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今年1月發布的消息,2007年9月的數據顯示,北極海冰面積約為413萬平方公裏,而2005年這一數據為530萬平方公裏。在過去20年裏,北極冰蓋面積減少了40%,平均厚度從3米減至1.5米。這會給北極熊、海象及其他一些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嚴重後果。
全球暖化/2007年全球均溫 百年來次高
全球暖化的原因目前仍眾說紛紜,不過地球愈來愈熱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去年(2007)是全球百年來溫度第二高的一年,僅次於2005年,而且未來的三年很可能再度改寫最高溫紀錄。
「暖冬」這個名詞大家都不陌生,冬天不再那麼冷,寒帶也不再如此冷冽,連極地的冰層也面臨不斷融解退縮的危機,根據NASA在紐約一個太空研究機構的說法,2007年全球的平均氣溫追平了1998年,並列過去百年內的第二高溫。
全球最熱的一年,目前由2005年保持,當年平均氣溫達到攝氏14度。可別小看這個數字,因為這可是地球各地都算進去,如果看個別國家的變化更清楚,不少地方去年都改寫了新的高溫紀錄,日本歧阜縣去年8月曾出現40.8度高溫,創下日本觀測史上最高溫紀錄﹔美國去年則是有263項氣溫紀錄被打破。
NASA還預測,未來三年全球平均最高溫年份紀錄很可能會再改寫,因應暖化已是刻不容緩。
「暖冬」這個名詞大家都不陌生,冬天不再那麼冷,寒帶也不再如此冷冽,連極地的冰層也面臨不斷融解退縮的危機,根據NASA在紐約一個太空研究機構的說法,2007年全球的平均氣溫追平了1998年,並列過去百年內的第二高溫。
全球最熱的一年,目前由2005年保持,當年平均氣溫達到攝氏14度。可別小看這個數字,因為這可是地球各地都算進去,如果看個別國家的變化更清楚,不少地方去年都改寫了新的高溫紀錄,日本歧阜縣去年8月曾出現40.8度高溫,創下日本觀測史上最高溫紀錄﹔美國去年則是有263項氣溫紀錄被打破。
NASA還預測,未來三年全球平均最高溫年份紀錄很可能會再改寫,因應暖化已是刻不容緩。
生物燃料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結果引發爭議
美國《科學》雜誌7日發表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稱,在某些情況下,用糧食作物等制造生物燃料不僅達不到減緩氣候變化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這使本來就是非不斷的生物燃料再起新爭議。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利用糧食作物等大規模制造生物燃料需要更多的農田,將大片森林、草地等轉變為農田這一過程本身會造成碳排放,而且還會破壞森林等吸收和儲存溫室氣體的能力。此外,利用目前的制造工藝,生物燃料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碳排放,使用這些生物燃料也會產生碳排放。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從生產和使用過程整體來看,利用現有某些辦法制造生物燃料的“凈效應”是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即使在某個地區用現有的農田來生產生物燃料,整體上也可能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因為這會要求其他地區增加糧食產量,結果同樣會導致人們破壞森林和草地以開辟更多的農田。研究人員稱,任何利用農田生產生物燃料的做法,整體上都可能會增加而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利用玉米、大豆、甘蔗以及棕櫚樹等制成的生物燃料,其發展前景一度被普遍看好。生物燃料被認為有助于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還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圍繞生物燃料一直存在“能源與人爭糧”等爭議,新研究結果某種程度上為生物燃料之爭火上澆油。
在兩項新研究結果公布後,10位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和環境生物學家致信美國總統布什和國會,要求制定新的政策,以禁止利用農田、森林和草地來生產生物燃料。而多個專業組織也分別表態,為生物燃料辯護。美國可再生燃料協會稱,新研究結論“過于簡單化”,“僅僅使用生物燃料並非解決我們星球面臨的能源或環境挑戰的萬靈藥,但這確實提供了一條前進的道路”。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利用糧食作物等大規模制造生物燃料需要更多的農田,將大片森林、草地等轉變為農田這一過程本身會造成碳排放,而且還會破壞森林等吸收和儲存溫室氣體的能力。此外,利用目前的制造工藝,生物燃料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碳排放,使用這些生物燃料也會產生碳排放。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從生產和使用過程整體來看,利用現有某些辦法制造生物燃料的“凈效應”是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即使在某個地區用現有的農田來生產生物燃料,整體上也可能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因為這會要求其他地區增加糧食產量,結果同樣會導致人們破壞森林和草地以開辟更多的農田。研究人員稱,任何利用農田生產生物燃料的做法,整體上都可能會增加而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利用玉米、大豆、甘蔗以及棕櫚樹等制成的生物燃料,其發展前景一度被普遍看好。生物燃料被認為有助于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還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圍繞生物燃料一直存在“能源與人爭糧”等爭議,新研究結果某種程度上為生物燃料之爭火上澆油。
在兩項新研究結果公布後,10位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和環境生物學家致信美國總統布什和國會,要求制定新的政策,以禁止利用農田、森林和草地來生產生物燃料。而多個專業組織也分別表態,為生物燃料辯護。美國可再生燃料協會稱,新研究結論“過于簡單化”,“僅僅使用生物燃料並非解決我們星球面臨的能源或環境挑戰的萬靈藥,但這確實提供了一條前進的道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