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5

地球暖化 :吐瓦魯

位於南太平洋的吐瓦魯島國因漲潮大片國土遭淹沒的現象,當局怪罪於地球暖化,擔心有朝一日海水將永遠淹沒全國領土。

二十日的漲潮在日落前達到高峰,島上農作物全部遭到淹沒,島民或許終須撤離的疑慮日益升高。

許久以來吐瓦魯一直警告說,該國面臨海平面可能上升的危機,而這個現象是地球暖化所造成。早在十年前就全球暖化問題簽訂京都公約集會期間,當時擔任總理的帕紐即曾語重心長的警告稱,「全球氣候變化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將是吐瓦魯的一萬一千五百國民。

然而科學家與從政人士對這個距澳洲東北約三千四百公里的玻里尼西亞島礁小國,究竟是在陸沈,抑或面臨海平面上升,彼此意見分歧。

最近的一項科學研究顯示海平面並未上升,有一派理論認為,吐瓦魯島是因為土地利用不當,以及人口壓力造成陸沈。

但現任總理索波亞加說,他確定吐瓦魯遭漲潮淹沒,是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遺害所致。

吐瓦魯氣象專家瓦維說,目前的滿潮尚未達到二○○一年的水平,然而附近的提普卡薩瓦利維利島,早在一九九七年就消失無蹤了。(http://www.dajiyuan.com)

2008-09-22

全球暖化 北極冰層急跌至轉捩點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稱,北極冰層融化加劇,冰面急減,已達到有衛星記錄的三十年來的第二新低。
今年冰層融化比往年更早,意味著冰面可能縮減至新低,超過去年九月的最低記錄。
研究員稱北極正面臨著氣候的「轉捩點」。
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深科學家斯日擇表示,「在過了轉捩點後,情況非常可能將急轉直下,而這個轉捩點就是現在,我們正在見證著它的發生。」
8月26日的記錄,北極的海上冰層已縮至只有203萬平方英里,低於2005年的205萬平方英里,成為第二新低。但由於現在還是八月,冰層減少還在不斷發生,今年的冰層縮小可能打破先前的第一低紀錄,即去年九月的159萬平方英里。
北極夏日無冰不但影響當地生態,例如北極熊在海洋中沒有冰層棲息,海豹等生物面臨生存環境的大轉變,北極居民生活受影響等,同時也會帶來全球的衝擊。北極冰的融化加強全球暖化,因為水比冰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能,而冰可以反射陽光。
北極熊是目前已知北極氣候改變的最大受害者,研究北極的科學家們近日發現九隻北極熊在離海岸很遠的海中游泳,甚至發現一些溺斃的北極熊屍體。由於冰層融解,北極熊難以覓食及遷徙,一些專家預測,如果不採取行動挽救,北極熊可能在本世紀中前滅絕。
相當一部份的冰面只是在一個冬季內形成的,比起形成多年的冰層,相對較薄及更易融化。
不管今年是否會打破2007年的記錄,長遠的趨勢是很明顯的,冰層融化速度比十年前更快,夏天北極無冰的情況將指日可待。而數年前,科學家們還在預測2080年才會出現夏日無冰的現象,而現在計算機模型預期2030至2050年將出現這個狀況,有些科學家們更相信這將在五年內發生。
這將帶來經濟機會,包括在北極鑽探開發石油資源,但隨着更多能源的消耗,將更加劇溫室效應,增加全球暖化。◇

無車日

無車日”又稱“不駕車進城日”,最早于1998年9月22日由法國率先發起。“無車日”的宗旨是增強群眾環保意識,使他們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鼓勵人們使用更為清潔的交通工具。凡參加“無車日”活動的城市,都在城市中心划出一塊繁華的街區,禁止汽車通行,但使用液化氣和電動的汽車不受限制。第一個“無車日”得到了法國34個城市的熱烈響應,此后,這一活動在歐洲大陸迅速興起。1999年9月22日,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的150多座城市舉行了“無車日”活動。今年,25個歐洲國家的770個城市決定加入城市無車日的行列。今年的4月23日,韓國的16個城市同時發起了“無車日”活動。無車日使一些城市的部分污染物指數下降了90%。

2008-09-18

珊瑚白化

去年八、九月間,台灣南端南灣海域的珊瑚白化事件,再度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由於珊瑚白化的範圍就在核能三廠排水口附近,核能電廠的污染問題,也再度引起 大家的關切。事實上,自民國七十四年核三廠兩部機組並聯發電以來,每逢夏季排水口附近珊瑚白化的事件就一直頻傳,珊瑚白化的範圍則以七十六及七十七年最 廣,災情也最嚴重,從排水口延伸到貓鼻頭,水深五公尺以內的所有珊瑚,幾乎都被波及。但是自七十八~八十二年間,由於氣候、降雨和颱風的影響,珊瑚因熱污 染而白化的現象已趨緩和,但是繼之而起的沈積物和有機物污染,也引起珊瑚普遍的白化。
除了台灣的南灣海域外,珊瑚白化事件也曾經在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普遍發生過。
例如:太平洋東岸、加勒比海、佛羅里達、澳洲大堡礁、琉球群島和印尼 海域,都曾發生過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由於珊瑚礁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珊瑚礁對於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也有重要貢獻,因此珊瑚大量白化的事件,在許 多國家都引起科學家、環保人士和政府當局的重視。例如:美國的參議院就曾為了調查1987年發生在加勒比海的珊瑚白化事件而舉行數次聽證會,邀請學者專 家、環保人士和潛水運動人士,共同討論珊瑚白化對生態系的影響。此外,自1987年以來,至少有十餘個國際學術會議包含討論珊瑚白化的議題;而且,聯合國 環境規畫署(UNEP)、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等國際組織,相繼針對珊瑚白化事件研擬具體的保育措施;由此可見, 珊瑚白化在國際間受重視的程度。

雖然珊瑚白化曾在許多地區發生,但是有關白化和環境因子關係的研究並不多,大部分屬於描述或報導性質的調查報告。綜合世界各地的調查報告,引起珊瑚白化的環境因子可歸納為:溫度、光度、鹽度和全球氣候變遷等。

礁珊瑚通常生長在溫暖的水域裡,最適宜的溫度在20~28℃之間,超過這個界限,都可能引起珊瑚白化。早在1931年,英國的科學家就以實驗說明珊瑚在溫度改變的情況下,排出共生藻而白化的現象。

2008-07-10

ScribeFire Blog Editor

https://addons.mozilla.org/zh-TW/firefox/search?q=scribefire&cat=all

2008-07-09

爆笑-全球暖化 連北極熊都在剃毛了



爆笑-全球暖化 連北極熊都在剃毛了

小遊戲

http://kids.nifty.com/game/mistake/

20080709|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G8將撥款600億美元助非洲對抗疾病
中央廣播電台 - 12小時前
世界八大工業國領袖8日同意撥款600億美元,以5年的時間對付非洲疾病問題,並且重申對非洲國家援助加倍的承諾。 八大工業國領袖在日本會談後發表聯合聲明,設定以5年時間,兌現去年在德國的高峰會上所做的承諾。八國領袖在德國的峰會上承諾,要撥款600億美元,對抗非洲的 ...
布希會晤非洲領袖強調建立國際助非機制
中時電子報 - 18小時前
美國總統布希今天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會晤應邀出席峰會的非洲國家領袖時表示,八大工業國(G8)不只應履行過去對協助非洲所作的承諾,更要對未來如何持續協助非洲發展,建立責任機制。 正在日本出席G8峰會的布希,今天在洞爺湖溫莎飯店會晤應邀與會的非洲國家領袖。 ...
跛鴨領袖過半G8淪大拜拜
自由時報 - 2008年7月7日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第三十四屆八大工業國(G8)高峰會,七日下午於日本北海道洞爺湖隆重揭幕。本屆峰會為了擴大對話格局,特別邀請非洲七國元首及八個新興工業國家的元首共同與會,總計有二十二國元首出席,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G8峰會。 ...
布希會福田相約出席京奧開幕禮G8峰會揭幕聚焦援非洲
新浪北美 - 2008年7月7日
為期3天的G8峰會7日在北海道洞爺湖揭幕,八國領導人聚首一堂,討論如何加強援助非洲窮國。歐盟領袖巴羅佐索表示,他會提議成立一個10億歐元(15.7億美元)的基金,對抗飢餓及協助窮國的農民。 針對峰會,日本政府派出2萬名警員以及海上保安廳人員,保護出席八國峰會的政要 ...
G8北海道登場場外抗議不斷八國風味章魚燒每口都驚奇手工小鐵人模仿場內開會
台視新聞 - 2008年7月7日
八大工業國高峰會今天在日本北海道召開,除了八國元首之外,還邀請了亞洲、大洋洲、南美跟非洲等國領袖與會,一共二十二國元首齊聚,創下八國高峰會的記錄。 場內忙會談,場外也沒閒著,反對人士抗議花招百出、創意十足的周邊商品更是熱賣。 八大工業國領袖的大頭娃娃一邊 ...
G8峰會》支援非洲糧食達成一致看法
聯合新聞網 - 2008年7月7日
八大工業國(G8)今天在北海道洞爺湖開幕的第三十四屆高峰會議,首先和南非等非洲七國召開有關協助非洲開發的十五國擴大會議,G8在會中針對全球糧食價格高漲問題,對提供非洲國家緊急援助和有助提高生產的技術,達成一致的看法。 這項揭開今年G8峰會序幕的會議,在今天 ...
史上規模最大G8峰會開幕首日討論援非議題
中央廣播電台 - 2008年7月7日
八大工業國(G8)和非洲7國總共15個國家的元首,7日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召開有關非洲開發問題的擴大會議,同時也揭開了為期3天的G8峰會序幕。 這次大會還包括中國和印度等主要新興國在內,總共將有22國元首出席,創下峰會史上最大規模的紀錄。 美國、德國、英國、法國、 ...
G8洞爺湖峰會今登場史上最多元首與會
中時電子報 - 2008年7月6日
第三十四屆八大工業國(G8)高峰會今天下午登場,此次主辦國日本認為應該擴大對話,因此除了八大工業國,還邀請了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元首、非洲七國元首,總計二十二國元首與會,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G8峰會。 為期三天的北海道洞爺湖G8峰會今天下午正式登場。 ...
貧窮國家高峰會著眼非洲與G8峰會分庭抗禮
中時電子報 - 2008年7月6日
數百名來自全世界反八大工業國(G8)高峰會議運動人士,今天在塵土飛揚的馬利小鎮卡提布戈舉行貧窮國家高峰會議,與預定明天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舉行的八大工業國高峰會議分庭抗禮。 馬利「債務及發展聯盟」的籌組人托赫強調,社會正義是確保「持久和確實解決世界開發問題 ...
油價狂飆物價狂漲穩定市場成G8主軸
NOWnews - 2008年7月6日
一年一度的「八大工業國高峰會」今天(7日)在日本北海道正式登場,高峰會上到底會談哪些議題?也是各界最關注的焦點,雖然日本之前把全球暖化排在議程的最前端,但是外界推測,由於國際油價飆漲,全球經濟走緩,各國領袖開會時,不得不把焦點放在穩定全球市場。 ...

國際/布希啟程參加G8高峰會美將提非洲糧食問題
中央日報 - 2008年7月5日
法新社華盛頓五日電,美國總統布希今天從華盛頓啟程前往日本參加八大工業國(G8)高峰會議,他在高峰會議中將強調非洲與飢餓和致命疾病的對抗問題,並且就他的北韓政策問題安撫日本。 八大工業國領袖將於七日開始在日本北海道洞爺集會,據報導,他們已確定將同意一項新 ...

G8峰會聚焦全球暖化
壹蘋果網絡 - 2008年7月5日
日本政府為確保八大工業國峰會順利進行,要求警察廳加強戒備。昨約5千人在札幌示威,警方至少逮捕2人。法新社 【王潔予╱綜合外電報導】今年八大工業國(Group of Eight,簡稱G8)元首峰會,明起於日本北海道舉行3天。糧食與油價節節攀升、全球通貨膨脹及非洲深陷貧窮與 ...
G8日本揭幕抗議群眾集結
臺灣新浪網 - 13小時前
八大工業國領袖峰會,今天在日本洞爺湖舉行,第一天的議程,把焦點放在援助非洲,和解決糧荒等問題,雖然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但日本還是善盡地主之誼,熱情款待各國元首,不過不滿八國峰會的抗議人士,還是照樣上街遊行。日本首相福田、七號在北海道度假勝地洞爺湖,以 ...
八大工業國峰會面臨履行協助非洲承諾壓力
yam天空新聞 - 2008年7月7日
(法新社北海道洞爺湖七日電)世界主要工業國高峰會今天揭幕,高峰會的主要議題是飆漲的石油和糧食價格,這些國家的領袖同時面臨履行協助非洲承諾的壓力。 包括美國總統布希在內的八大工業國領袖,在日本北部遠離塵囂的溫泉度假勝地洞爺湖舉行三天會議。 ...
八國峰會今日日本揭幕
亞視新聞 - 2008年7月7日
在北海道風光如畫的洞爺湖舉行的一連三天峰會,近期熱門焦點包括油價高企及紓緩糧食價格,預料將成為八國領袖會議重點,全球氣候暖化及援助非洲原本就是峰會的主題,今次是歷來最大規模八國峰會,總共有二十二位領袖出席,因為主辦國日本都邀請了非洲七國元首出席。 ...
八大國峰會揭幕油價糧價氣候變遷是主議題
yam天空新聞 - 2008年7月7日
(法新社日本洞爺湖七日電)八大工業國領袖今天在日本展開為期三天的年度高峰會,油價和糧食價格飆漲以及氣候變遷預料將是高峰會的主要議題。 今年的高峰會還將有中國、印度、巴西、南韓與澳洲等十五個國家的領袖與會。八大工業國成員包括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 ...
G8將撥款六百億美元助非洲對抗疾病
yam天空新聞 - 9小時前
(法新社北海道洞爺湖八日電)世界八大工業國領袖今天同意撥款六百億美元,以五年時間對付非洲疾病問題,並且重申對非洲國家援助加倍的承諾。 八大工業國領袖在日本會談後發表聯合聲明,設定以五年時間兌現去年在德國的高峰會上所做的承諾。八國領袖在德國的峰會上承諾 ...
史上規模最大G8峰會開幕首日討論援非議題
我的E政府 - 2008年7月7日
(中央社記者張芳明北海道洞爺湖七日專電)八大工業國(G8)和非洲七國總共十五個國家的元首,今天在北海道洞爺湖召開有關非洲開發問題的擴大會議,揭開為期三天的G8峰會序幕,這次的大會還包括中國和印度等主要新興國在內,總共將有二十二國元首出席,創下峰會史上最大 ...

2008-06-28

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指的是來源無所匱乏的能源,要讓人類能在球上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是必須的 ,然而單單使用再生能源並不保證能夠永續生存,這是因為再生能源會仍會產生污染或是製造廢棄物(例如太陽電池中所使用的重金屬),只有當再生能源所產生的 廢棄物能被處理時我門才真的能夠永續生存。目前,人們所使用的再生能源技術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力能、潮汐能、海洋熱能轉換、生質能。

資料來源 :http://www.tri.org.tw/unfccc/Unfccc/UNFCCC02.htm

2008-06-23

G-8會議正式展開 美財長Paulson籲各國出錢救全球暖化

美國財長Henry Paulson(鮑爾森)周五敦促其它G-8 國家共同籌募一支特別基金(最高金額至 100億美元), 藉以提供開發中國家對抗全球暖化所需之資金


氣候變遷以及食品原油價格上漲,係周五 G-8會 議中亟欲探討的議題之一。與會國家包括美國日本、 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與加拿大。

2008-06-19

高爾家節能 越節越耗電

前美國副總統高爾變身為「氣候變遷教主」,奔走全球疾呼環保減碳,但去年他被踢爆自家豪宅用電量是一般美國家庭的20倍。這個揭發他說一套做一套的智庫17日又指出,高爾去年被踢爆後,把家裡做一場節能大改裝,結果一年來用電量反而增加10%。繼續閱讀.....

2008-06-16

澳海底生態危機:大堡礁珊瑚6成白化

位於澳洲東岸的大堡礁,是全世界最大的活體珊瑚礁群。不過受到地球暖化影響,大堡礁有6成的珊瑚都出現白化現象。專家擔心,與珊瑚比鄰而居的數百種魚類生物恐怕也面臨消失的危機。

湛藍的海水裡,魚兒優遊自在地在珊瑚礁中穿梭,海龜探頭,好奇地看看鏡頭,全世界最長的海草「塔斯馬尼亞海草」也慵懶地隨著浪潮漂動,在澳洲東岸的大堡礁蘊藏著數百種豐富的海底生物,不過牠們卻面臨消失的危機。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底這片綿延2千公里,號稱全世界最大的活體珊瑚,有6成都出現白化現象,比鄰而居的珊瑚生病了,生物自然也跟著消失。

原本鮮豔的軟體珊瑚,漸漸失去色彩,最主要的原因除了暖化使水溫上升外,水中濃度過高的二氧化碳也會酸化海水,珊瑚失去養分,變得白茫茫一片,看起來跟石頭沒兩樣。

其實珊瑚就跟樹木一樣也有年輪,可從橫切面來判斷珊瑚的年齡,不過根據澳洲科學家觀察,大堡礁珊瑚礁群的生長情況,近20年來大幅減緩,科學家將平均酸鹼值8.1的海水調配成較酸的7.6,再放入珊瑚培養,沒想到兩個月後珊瑚停止生長,逐漸萎縮完全白化。

全球暖化造成海洋水溫上升,大堡礁如果消失,世人不僅失去美景可以觀賞,海底生態以及環環相扣的食物鍊,更有可能因此失衡,人類也難保不受影響。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07/17/wths.html

如何在Google部落格外掛『繼續閱讀』功能

1.到Blogger的控制(後台)頁面
2.範本->網頁元素
3.按下「加入網頁元素」,出現可用的網頁元素清單
4.找一個名稱為「 HTML/JavaScript」,按下「加入BLOG」,會進入設定的頁面
5.「標題」欄位,請填入 ##EasyReadMore##
6.「內容」部份,請複製以下程式碼填入
程式碼下載:http://blog.roodo.com/jcjh96103/archives/6165999.html

2008-04-21

專題研究

104 專題研究開始囉!

2008-02-24

北極熊

台北街頭出現了一隻三公尺高的冰雕北極熊,吸引許多民眾圍觀,雖然這幾天氣溫下降,但台灣並沒有那麼冷,不一會兒,北極熊就融化了您看得出來這個大冰塊,半個小時前是一隻冰雕北極熊嗎?短短的時間就變成這副模樣,融化的速度實在太快了 小朋友們開心地玩雪,不知不覺原本完美的雪人也開始冒汗,只能拿起相機趕快把還沒有融光的雪人,拍下來留念 冰塊融化太快,其實各國也紛紛傳出氣候異常所釀成的災害,這幾年全球暖化問題嚴重,不僅引起國際間學者專家的高度重視,也讓投資人看好環保產業 雖然環保科技到現在仍是新興產業,但投資不忘環保,各行各業都能替地球盡一份心力

2008-02-18

糧食危機離台灣有多遠?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近不斷發出警告,創紀錄的糧食價格正給發展中國家造成沈重的財務負擔,不只導致食品消費減少,也讓改善低所得國家飢荒問題的努力更形困難;並因糧價上漲的現象短期看不到紓解之策,各國動作頻頻,全球面臨的糧食供應短缺風險正快速上升。在台灣,「飢餓」已是個很遙遠的感覺;因而面對國際大宗穀物價格持續飆漲,只看到可以投資賺錢的機會,卻忘了台灣也可能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一天。可能嗎?如果將糧食危機當成是窮國的事,就有可能…

後面點進去...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221938.shtml

吃在地 吃當令

全球掀起綠色飲食革命

「食物里程」主張吃在地、當令的食物

減少運送食物的排碳量( 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碳等形成全球暖化的氣體 )

也確保食物不必用藥催熟或保存


吃在地、吃當令

古有名訓

牢記

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空心菜)、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大白菜)

的台灣諺語

保管一整年都健康

一人種一樹 減緩全球暖化危機

為了減緩全球暖化危機
APEC會議建議台灣應該增加一萬五千頃的森林面積

期盼全台每一位民眾在一生當中能種下一棵樹
不僅達成減碳目標
同時能為下一代留下美好環境

每個民眾再一生當中種下一棵樹
不但將達成APEC會議的綠化目標
同時更能提高台灣的森林覆蓋率達59.09%
無形中將產生超過380億的綠色產值

引用文章:
http://news.ftv.com.tw/Read.aspx?type=Class&sno=2008213L15M1

全球暖化海水升溫

多個國家的生物學家警告
全球氣候暖化結果
南極水域可能出現鯊魚
使該處海域內獨特的海洋生物受威脅

幾百萬年來
由于南極氣候嚴寒
這些海洋生物免受掠食動物襲擊

在波士頓參加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常年會議的生物學家警告
一旦鯊魚重現南極水域
將對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羅得島大學生物學教授謝里爾說
南極鄰近水域長期處于低溫狀態
鯊魚及其他掠食魚類就無法前來
攻擊在南極海域生活的甲殼類動物

他說
一直來
住在南極海床的生物
大多是軟體、行動緩慢的無脊椎動物
就如掠食動物出現前
原始海洋的情形一樣

不過
隨著環球暖化
過去50年來
南極溫度提升了一兩個攝氏度
再過100年
南極水域可能就會變得適合鯊魚居住

謝里爾指出
水裡溫度只要常年保持在冰點以上
就適合鯊魚居住
以目前氣候暖化的速度估計
這樣的情況在本世紀內就會發生。


自2億5000萬到5億年前的古生界時代起
南極水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就沒有受到破壞
現在
掠食螃蟹出沒地帶
越來越靠近南極水域
這就叫人們感到擔憂


引用網址︰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0292543

2008-02-17

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

氣中的二氧化碳有逐年增加的現象,一直到西元1938年才由英國一位氣象學家最先發現。其實,從西元1800年開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便開始緩慢的增加,原因是工業革命後人口增加,為解決糧食不足便大量砍伐森林來增加耕地;而二十世紀後二氧化碳急速增加,則是因為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結果。

一)化石燃料惹的禍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化石燃料,他們都是經過千百萬年地質的碳化作用後形成的,可以被當作燃料,是很好的能量來源。但是燃燒化石燃料時,化石中的碳會和空氣中的氧氣結合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增加和化石燃料消耗量是成正比的。

二)海洋污染
地表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但是海洋受到油污和廢水的污染,造成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死亡,不但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平衡,耿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知不覺增加了。

三)燃燒森林
人類為了獲得更多的可耕地及居住地,大規模的破壞地球上的森林及熱帶雨林;根據巴西太空研究所的估計,巴西每年燃燒森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有二十億公噸。

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如同一過濾器可控制地球、太陽及太空間能量交換。大氣中某些氣體可讓短波輻射以可見光形式照射地表,並且吸收自地表反射的長波輻射,這些可以保留能量的氣體,即所謂溫室效應氣體,包括:

二 氧 化 碳: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是造成地球發燒的元兇。

氟氯碳化物: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冷媒、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甲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機車及掩埋場的排放。

氧化亞氮:係由石化燃料的燃燒,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而排放出來。

臭氧: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氫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2008-02-16

聯合國報告:海運業排碳量高達11餘億公噸

根據聯合國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全球海運業的排碳量幾乎是先前估計數值的3倍。報導指出,全球商船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將近11億2,000萬公噸,比重大約佔全球總量的4.5%。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主席帕卓里在得知這項數據後表示:海運系統明顯不及格,海運業到目前為止一直還沒有遭到點名,氣候變遷的討論向來都遺漏它們。他希望聯合國的下一個協定,能納入運輸業的排放量。過去未納入運輸業是讓它們規避規範。這個研究讓他明瞭,截至目前為止,世人都未能有效處理氣候變遷問題。

聯合國所屬機構「國際海事組織」先前估計,運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億公噸。

幫助地球減碳、綠化活動 高縣與台電公司全力推廣鳳凰山植樹造林計畫

近年來溫室效應衝擊全球天氣,造成世界各地氣候異常影響,推動減碳、植林更是有助於環境綠化提昇,高雄縣長楊秋興與台電副總經理李錦田於2008年2月14日針對鳳凰山綠化植栽工程進行商討,計劃於步兵學校後山30公頃地種植約4萬棵樹,可望重現鳳凰山蒼翠之山林樣貌。

  楊縣長表示,過去工業發展已耗費過多能源,造成地球暖化、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未來希望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植樹計畫,達成二氧化碳減量目標。他呼籲民間企業、宗教、社區團體共同參與,尤其影響生態環境甚鉅的鋼鐵、能源業者,更應投入綠化環境行列,為減緩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高雄縣自2004年起推動百萬棵樹計畫,預計要在五年內達成種植一百萬棵樹的目標,截至2007年底止,已栽種140多萬棵,不僅超越原定目標,連帶引發民間企業迴響,如:2006年由中鋼認養的情人碼頭植栽計畫、2008年3月中油林園廠的鳳凰山官校植樹計畫等。

  這項由高雄縣政府向台電公司申請的鳳凰山綠化植栽工程乙案,為高達30公頃的大面積植栽計畫,預計栽種四萬多株喬木。台電對此表達了高度的關切與興趣,近期內將針對此提案進行細部審核,若核定通過,未來由縣府和台電公司所合作的造林工程,將有進一步助於環境綠化與全球減碳的幫助。

美科研人員發明吸附溫室氣體新材料

美國科研人員日前發明了一種能吸附二氧化碳的新材料,有助于減少這種溫室氣體的排放。

據1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研人員利用化學合成法,研制出了新一代沸石咪唑酯骨架結構材料(ZIFs),這種材料能有效吸附工廠煙囪和汽車排氣管排出的二氧化碳。

ZIFs是一類具有可調整孔洞大小及化學性質的材料,具有高度穩定性和結構多樣性,能分離物質,吸附儲存氣體,用作異相催化的催化劑。

科研人員說,新一代ZIFs材料吸附力強,能將二氧化碳固化,以阻止其向大氣排放,然後人們可將如此吸附二氧化碳的這種材料埋入地下。例如,體積為1升的ZIFs材料最多可吸收83升的二氧化碳。

領導這項研究的化學家奧馬爾·亞吉說,將ZIFs材料環繞放置在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廠煙囪內壁,就能明顯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在汽車排氣管內安放ZIFs材料,也能獲得同樣效果。

不過,美國能源部官員認為,新一代ZIFs材料雖然有可能大大降低處理二氧化碳的成本,但仍需進一步進行試驗。

2008-02-09

全球暖化/南非、亞洲作物恐損三成 報告再警告糧食危機

新研究報告再度對全球糧食危機示警。報告指出,除非立即改變農耕方式,否則氣候變遷將會導致非洲和亞洲20年內出現農作物嚴重損失,並有可能因此導致糧食短缺。

報告說,上述狀況將會對目前集中在非洲和亞洲的全球最貧窮居民的生存造成重大衝擊。由於重大農業投資必須要花15到30年才能完全發揮作用,因此報告呼籲必須立即展開行動,協助農民增加收成或者改種其他作物。

美國史丹福大學糧食安全暨環境計劃主任洛貝爾在這篇於「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中說:「全球10億窮人大多數仰賴農作維生。不幸的,農業也是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威脅的人類活動」,他說:「了解氣候威脅何在是最重要的,包括何種作物和什麼時間,這將是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對抗飢荒和貧窮的核心要務。」

洛貝爾應用20種不同的氣候變遷模型預測到2030年前,全球暖化對全球12個地區農業的可能衝擊,這些都是全球最多數營養不良人口的地區,包括大多數亞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

研究發現,非洲南部主要作物玉米收成將減少30%,南亞的小米、玉米和稻米收成則預期會減少至少10%。另一名報告作者史丹福大學的柏克說:「我們對這些地區將蒙受其害的規模和速度感到驚訝,如果我們做視不管的話」,「對於在生存邊緣掙扎的貧農來說,這些損失已經是致命打擊了。」

至於其他地區的農業衝擊,例如西非,這份研究還無法提出清楚的結論。柏克說:「對這些地區來說,一半的氣候模型告訴你當地會變得更濕潤,另一半的結論剛好相反。結果就是,我們的研究增加這些地區出現最壞情況的可能性,但是無法像其他地區那麼肯定。」

報告說,較經濟的改變農業方式例如改種其他作物,或者改變耕種季節等,有可能減少損失,但是「花更多錢開發的措施,例如開發新品種或者擴大灌溉區等會有最大好處。」但是要採取這些做法的同時也需要考量其他社會和科技層面的影響,例如特定地區對改變農耕方式的適應力,以及耕種特定農作物的困難。

美專家警告說北極海冰在快速消失

美國氣候專家日前警告說,從衛星獲得的數據來看,北極和格陵蘭地區的海冰正在迅速融化,其速度比先前的預測要快得多,預計到2013年夏末,北極的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

美國宇航局氣候專家傑伊·茲沃利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撰文說,受大氣變暖和海洋變暖的影響,北極海冰的消融速度比過去的預測更快,海冰越來越薄。這種狀況會導致北極海冰反射的陽光越來越少,海面會吸收更多的陽光熱量,這樣的循環作用造成海冰不斷融化。

茲沃利說,根據他的測算,即使氣候保持現狀而不再變暖,北極海冰也會繼續融化,到2013年夏末北極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

另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今年1月發布的消息,2007年9月的數據顯示,北極海冰面積約為413萬平方公裏,而2005年這一數據為530萬平方公裏。在過去20年裏,北極冰蓋面積減少了40%,平均厚度從3米減至1.5米。這會給北極熊、海象及其他一些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嚴重後果。

全球暖化/2007年全球均溫 百年來次高

全球暖化的原因目前仍眾說紛紜,不過地球愈來愈熱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去年(2007)是全球百年來溫度第二高的一年,僅次於2005年,而且未來的三年很可能再度改寫最高溫紀錄。

「暖冬」這個名詞大家都不陌生,冬天不再那麼冷,寒帶也不再如此冷冽,連極地的冰層也面臨不斷融解退縮的危機,根據NASA在紐約一個太空研究機構的說法,2007年全球的平均氣溫追平了1998年,並列過去百年內的第二高溫。

全球最熱的一年,目前由2005年保持,當年平均氣溫達到攝氏14度。可別小看這個數字,因為這可是地球各地都算進去,如果看個別國家的變化更清楚,不少地方去年都改寫了新的高溫紀錄,日本歧阜縣去年8月曾出現40.8度高溫,創下日本觀測史上最高溫紀錄﹔美國去年則是有263項氣溫紀錄被打破。

NASA還預測,未來三年全球平均最高溫年份紀錄很可能會再改寫,因應暖化已是刻不容緩。

生物燃料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結果引發爭議

美國《科學》雜誌7日發表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稱,在某些情況下,用糧食作物等制造生物燃料不僅達不到減緩氣候變化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這使本來就是非不斷的生物燃料再起新爭議。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利用糧食作物等大規模制造生物燃料需要更多的農田,將大片森林、草地等轉變為農田這一過程本身會造成碳排放,而且還會破壞森林等吸收和儲存溫室氣體的能力。此外,利用目前的制造工藝,生物燃料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碳排放,使用這些生物燃料也會產生碳排放。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從生產和使用過程整體來看,利用現有某些辦法制造生物燃料的“凈效應”是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即使在某個地區用現有的農田來生產生物燃料,整體上也可能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因為這會要求其他地區增加糧食產量,結果同樣會導致人們破壞森林和草地以開辟更多的農田。研究人員稱,任何利用農田生產生物燃料的做法,整體上都可能會增加而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利用玉米、大豆、甘蔗以及棕櫚樹等制成的生物燃料,其發展前景一度被普遍看好。生物燃料被認為有助于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還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圍繞生物燃料一直存在“能源與人爭糧”等爭議,新研究結果某種程度上為生物燃料之爭火上澆油。

在兩項新研究結果公布後,10位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和環境生物學家致信美國總統布什和國會,要求制定新的政策,以禁止利用農田、森林和草地來生產生物燃料。而多個專業組織也分別表態,為生物燃料辯護。美國可再生燃料協會稱,新研究結論“過于簡單化”,“僅僅使用生物燃料並非解決我們星球面臨的能源或環境挑戰的萬靈藥,但這確實提供了一條前進的道路”。

2008-01-27

溫室效應 全球遭殃 OECD:2070年136城市「泡湯」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昨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升高問題,2070年可能導致全球一百三十六個沿海城市,一億五千萬名居民,三十五兆美元財產,活在淹水恐懼中,如果最糟情況發生,台北將有四十三萬人被淹,財損可能高達1395億元。

OECD針對全球136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港口城市進行模擬,OECD表示,這一百多個城市超過四億人口當中,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淹水風險中,約占全球人口的0.6%。這個數字在2070年將大幅報增為一億五千萬人,可能淹水的不動產市值,更將從目前的三兆美元,暴增至35兆美元。

OECD秘書長葛利亞(Angel Gurria),在巴里島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前夕召開記者戶表示,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遷,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唯有世界各國聯合採取行動,才能阻止大規模災難的發生。

根據OECD研究報告,溫室效應導致南北極冰山融解,全球海平面2070年將再升高0.5公尺,由於海港城市如果要興建足以抵抗百年洪水的海堤,可能需要耗費三十年以上時間,OECD認為,現在必須要共同採取行動。

OECD表示,全球共有十個沿海城市,半數人口活在淹水危機中,印度第一大城孟買可能被淹的人口最多,不過2070年時,印度加爾各答因為人口暴增七倍(一千四百萬人),將超越孟買,成為最脆弱的港口城市,第二名到第十名,則是孟買、達卡(孟加拉)、廣州、胡志明市、上海、曼谷、仰光、邁阿密與海防。

如果以損失金額衡量,目前淹水潛在損失前十名城市,幾乎都在已開發國家,一到十名分別是邁阿密、紐約、紐澳良、神戶大阪、東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名古屋、聖彼得堡與維吉尼亞灣(Virginia Beach)。

不過在2070年時,情況將完全逆轉,在亞洲超大型城市人口不斷成長下,OECD預估,亞洲城市居民未來將是全球暖化最大受害者,前十大淹水災民最多的城市,只有邁阿密在已開發國家。

沿海城市2070年淹水損失,將從今年4000億美元,大幅增至3.5兆億美元,邁阿密是淹水損失最高的城市,廣州居次,前十名有八個城市都在亞洲,第三名以降分別是紐約、加爾各答、上海、孟買、天津、東京、香港、曼谷。

台北雖然潛在損失金額沒有列入前十名,OECD預估,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台北2070年因為海平面上升,導致淹水的居民,將高達42.9萬元,潛在損失金額高達1395.5億美元。

2008-01-25

新解!全球暖化並非人類活動造成

美科學家新解 全球暖化並非人類活動造成
法新社華盛頓十五日電) 部分美國專家今天堅稱,人類可能並不如大部分科學家所想像的,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元兇。

這些專家相信,全球暖化是自然現象,他們也提出支持這項論點的證據。
  這些論點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大相逕庭,IPCC也根據大體類似的資料,卻獲致不同的結論。

  IPCC是由大約三千名專家組成,其中包括數名知名的美國科學家。他們十一月中提出一份重要報告,宣稱人類造成全球暖化的證據「非常明確」。

  報告指出,冰河後退、阿爾卑斯山地區積雪融解、北極夏季海冰減少以及永凍帶消融,都證明氣候變遷已經開始。
  含碳氣體污染,尤其是燃燒石油、瓦斯與煤炭所產生的含碳氣體,阻擋太陽直射的熱能逸出地球,引發地球表面暖化,並導致氣候系統改變。
  然而,一些美國科學家卻這種論點持相反意見,並曾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的「國際氣候學期刊」發表一篇文章闡述他們的論點。

  首席作者道格拉斯說:「將觀察所得的暖化模式與地球表面及大氣溫度趨勢相比,比較結果並未顯示人類活動與溫室暖化有關。」道格拉斯為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的氣象專家。

  道格拉斯表示:「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人類的影響並不嚴重,而增加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也只造成微不足道的影響。」

  另一位作者,阿拉巴馬大學的學者克里斯帝表示,溫室模式的論點指出,大氣暖化的數值為地球表面暖化成長數值的二到三倍之多」,然而衛星資料「及獨立氣球儀觀測到的資料卻顯示,大氣層暖化的趨勢並未超過地球表面暖化的趨勢」。

  衛星觀測的資料顯示,溫室模式並沒有考慮雲與水氣產生的抵銷力量,它們抵銷了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對地球所造成的溫室效應。

全球暖化對抗指南

人類所排放出的碳,正一點一點為地球加溫。

好幾世紀以來,探險家試圖借道冰封中的北極,建立一條從大西洋航向太平洋的航道。這段追尋之旅往往被飢餓、壞血病打斷,而以失敗告終。然而在最近40年間,也許更短,由於氣溫不斷上升,當年德瑞克爵士、庫克船長的航海夢想,很可能將真的成為可媲美巴拿馬運河的商業水道。

在這裡,「冰期變化」一詞展現了與原本用法不同的意義。然而在現實中,逐漸加劇的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 響,北極的大洋航線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一個。冰河融化產生的後果、墨西哥灣流受到的擾亂、破紀錄的熱浪,正一步步將地球推向毀滅:洪水、瘟疫、颶風、乾旱, 甚至是野葛引起的皮癢病例。月復一月,一篇篇關於碳元素增加、有害環境的報告不斷累積。最近一項研究,記錄了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面臨的威脅;另一項研究則 顯示,因為全球暖化,美國西部的森林火災頻率大增。

地球正在暖化已經無用置疑。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接近400ppm(1ppm=百萬分之一),比過去65萬年任何一段時間的濃度都高。到了2050年,如果沒有強力干預,應該可以輕易超過500ppm。

地球需要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把部份的太陽輻射熱能留在大氣層裡,好適合原生動物、雪 特蘭迷你馬,以及好萊塢女星琳賽蘿涵居住。但太多好東西,特別是運動休旅車、地方燃煤事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讓氣溫持續上升。紀錄中最熱的20個年度, 幾乎都發生在1980年代以後。

沒有人確切知道,如果不加管制會發生什麼後果——極地冰原從固態完全融化成液態的時程是無法準確預測 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布希政府、質疑全球暖化的公益團體,仍然對氣候變遷抱持保留態度。但是沒有任何一位氣候學家會想試驗,若二氧化碳的濃度飆高到 500ppm以上,將發生什麼事。

跨國整合的難題:

要阻止地球的大氣從溫室變成無法控制的熱室,可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所面對最艱鉅的科學與科技挑戰。要整合跨國工程、政治資源,來管制碳排放量的增加,且時間長達一世紀或更久,恐怕連登月任務或曼哈坦計畫,都比這還要容易得多

2008-01-14

全球暖化/豆渣提煉生物柴油 省錢又環保

豆腐在日本人的飲食當中,是不可或缺的美食。不過由於製造豆腐會留下大量的豆渣,因此日本有研究團隊決定利用豆渣,來提煉汽車可用的生質柴油,讓這些殘留下來的豆渣可以廢物利用,成為人類能源的另一種選擇,減少對地球的汙染。

從豆渣所提煉出來的生物柴油,混合汽油後可變成汽車可用油,一家位在日本中部靜岡縣的提煉廠,投入各種廚餘轉變成生質柴油的研究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發現,豆渣含有很高的澱粉質和蛋白質,對於提煉生質柴油效果相當好。

目前日本全國擁有1萬3千家豆腐製造商,每年留下多達80萬公噸的豆渣,相當可觀,而為了清除這些豆渣,對豆腐製造商來說,是相當昂貴又麻煩的一件事。豆腐製造商說,「我們希望豆渣可以用在燃料、以及其他的東西上,可以免費給豆渣,不用付錢當然很好。」

提煉員表示,「豆渣不會很昂貴,所以算是相當節省的原料。」科學家不斷反覆加酒精做實驗,利用不同的溫度測試,同時保溫在攝氏30度,幾天過後就會產生氣泡,這樣的製作過程與用玉米所提煉的生物柴油一樣,有99.5%的純淨度。研發人員希望,這些被丟棄的豆渣能變成堆積如山的財富。

2008-01-06

全球暖化/1880紀錄天氣以來 2007陸地溫度創新高

跨年夜,台灣寒流來襲,但其實今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晚,受到氣候暖化的影響,今年是有紀錄以來,地球陸地溫度最高的一年,1月份的平均溫度比往常高出1.53度,各地更出現許多天氣異常的現象,科學家警告,如果人為因素沒有改善,各種的天氣異象,將成為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

NHK新聞報導:「目前市區溫度高達40.9度。」日本的岐阜縣在今年8月創下日本觀測史上最高溫紀錄,一波波的熱浪同樣也在美國釀成嚴重災情,一位美國人(2007.8.15)說:「我現在就正在流汗,我的腿在流汗,我的背,每一個地方,我的臉,我正試著不要讓汗流進眼睛裡。」

熱熱熱!光是美國就有263項氣溫紀錄被打破高溫頻頻破表,溫室效應發威,讓今年成為1880年開始紀錄天氣以來,地球陸地氣溫最高的一年。

而怪異的還不僅是氣溫而已。世紀大乾旱無情侵襲澳洲,河川乾涸地表龜裂;英格蘭威爾斯7月遭遇60年來最大水患;紐約則在8月出現4年來罕見的龍捲風,街頭一片狼藉。

天氣越來越怪異,儘管科學家強調,不能全都怪罪暖化,不過人為因素卻是難辭其咎,而且只要人為的氣象改變持續下去,科學家也提出預警,未來全世界的天氣還會越來越極端,越來越無法控制,天氣異象恐怕很快就會成為通則

十大最瘋狂方式改造地球

2007年度十個改造地球的最瘋狂生態工程點子:

1.垂直農場
全球人口在未來40年可能達到92億。這意味著,要想養活這麼多人,全球糧食產量必須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但是,目前地球37%的表面已經貢獻給農業了,沒有更多的耕地可用。那麼,數十億人需要的糧食又能從哪來呢?面對這個問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環境學教授迪克森·德斯波米爾提出了一個唐吉訶德式的解決方法——將城市內的摩天大樓變為既能生產水果、蔬菜和穀物,又能產生清潔能源,凈化污水“垂直農場”。今年,德斯波米爾開始為芝加哥科學工業博物館建造一個垂直農場原型,而中國和迪拜的投資者已經對這個構想表示了興趣。由於農場能在摩天大樓內部上下移動,田地也就變成了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

2.改善家畜腸胃
每年牛和其他四條腿家畜向大氣中釋放8000萬噸甲烷,作為溫室氣體,甲烷的“殺傷力”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一家人一頓牛排大餐相當於開車行駛40英里。英國科學家想出了一個解決牲畜甲烷排放難題的方案,給它們吃大蒜。在7月公佈的一項研究中,英國科學家利用大蒜去消滅產生甲烷的胃內細菌,並設計出改善消化系統效率的高糖飼料。不過,消費者可不喜歡吃有一股大蒜味的牛肉,而控制進食從長期來看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澳大利亞科學家又想出了一個“餿主意”:將袋鼠(一種不會釋放甲烷的動物)的胃內細菌移植到牛的體內。

3.安置碳收集器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克勞斯-拉克納提出了另一個應對全球變暖的想法:外觀酷似巨型空間加熱器的300英尺高的碳收集裝置,每個能吸收相當於1.5萬卡車一年排放的溫室氣體。按照拉克納的設想,一片面積相當於亞利桑那州大小的碳捕集器能夠將人類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吸收得一乾二淨,儘管目前尚不清楚二氧化碳將來存到哪。也許,會“注入”到地下,但批評者表示,這些二氧化碳可能會從地底冒出來。拉克納贊成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石灰岩這樣爭議少的方法。今年4月,總部設在亞利桑那州的全球研究科技公司揭開了第一台拉克納碳捕集器產品原型的神秘面紗。

4.人為控制颶風
無論全球變暖是否會讓颶風變得更具破壞力,但控制颶風肆虐毫無疑問會挽救無數條生命,節省大量重建資金。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氣候物理學家丹尼爾-羅森菲爾德今年7月在一項研究中稱,向“卡特裏娜”颶風中心加入微粒也許能削弱風暴強度,令其遠離新奧爾良。但是,一旦颶風的風向引導錯誤,科學家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所以說,這種計劃目前尚是紙上談兵。麻省理工學院颶風控制研究的“希望之星”摩舍-阿勒馬洛為了解決這一法律問題,甚至專門請了一位風險管理教授,為其提供法律建議。

5.造雲船遊弋全球“播雲”
陽光令地球溫度升高,但大片低空雲朵卻能反射陽光。為降低全球氣溫,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約翰-拉特哈姆和愛丁堡大學工程師斯蒂芬-薩爾特計劃大規模造雲。今年10月,拉特哈姆提出,派一支無人駕駛、自動驅動的船隊雲遊世界四大洋,把海水散佈至空氣之中去“播雲”。據他的估算,一千艘“造雲”小船能抵消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翻倍引發的氣溫上升。拉特哈姆、薩爾特最近剛剛與氣候模擬領域的先驅菲爾-拉什舉行了“三巨頭會晤”,以確定“造雲”船隊攪亂包括降水在內的氣候系統的潛力。拉特哈姆說:“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要先得到解決。不過,我對這一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概念的信心比一年前更足了。”

6.改良樹種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人類的植物朋友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森林能吸收更多二氧化碳,那不是對人類更好?美國研究人員3月在一項研究報告中描述了利用經過基因改造的樹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計劃。通過基因工程,可以讓樹木長得更快,含木質素更少。木質素是一種複雜聚合物,是木頭非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組成物,作用是阻止木質植物變成生物燃料。快速生長的樹木能利用根莖吸收二氧化碳,而剩餘部分則可被用作燃料。不利之處是,基因被改造的樹木勢必會擾亂生態系統,令“懶散”、易受疾病侵害的單一栽培取代茁壯生長的森林。

7.給海洋施肥
通過向海洋表面投放鐵或尿素等營養物,或向海洋表面抽取深海海水,海洋肥料能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快速生長,這種架勢就如同紐西蘭羅德尼角附近的自然紅潮一樣。一旦浮游生物死亡,它們會將碳永遠地帶入海底。不過,批評人士表示,這種方法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數量要超過節省下來的二氧化碳。即便這種方法確實能發揮作用,二氧化碳過量也會令海洋變成“酸性汪洋”。
由於美國加州兩家公司普蘭克托斯(Planktos)和克裏默斯(Climos)有意將這種方法投入商業使用,海洋肥化也成了今年討論最為廣泛的地球工程熱點。但這兩家公司的如意算盤將面臨重重障礙:國際海事組織計劃嚴格控制海洋肥化。多部地球工程學著作的作者吉姆-斯坦利-羅賓遜也對這種科幻似的構想提出了質疑:“將海洋生物搞得一團糟是眼下最瘋狂的主意。我們尚不清楚這樣做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8.人造火山給地球降溫
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1991年噴發時,向大氣中噴射了1000萬噸遮擋陽光、給地球降溫的硫化物。不少科學家由此天真地認為,人類完全可以模擬這一自然壯舉,遏制全球變暖趨勢,其中不乏像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科努森這樣鼎鼎大名的人物。按照他們的設想,使用火箭、飛機、巨炮,甚至人造火山,將細小顆粒釋放到大氣,令地球溫度在10年內降至20世紀初期的水準。
不過,倘若出現偏差,這些細小顆粒會長年累月從軌道上洋洋灑灑落回到地球。即便果然奏效,也必須對微粒小心控制。卡內基研究所氣候學家肯-卡爾德拉6月的一項研究表明,中斷微粒流可能會引發地球溫度驟然間升高。此外,溫室氣體的聚斂也許僅僅是一種表像。像海洋酸化等問題可能會存在。卡爾德拉說:“一切事情都不能令我們的能量系統發生革命性變化。”

9.發射軌道太空鏡給地球降溫
如果大氣微粒能發揮像鏡子一樣的作用給地球降溫,我們為何不利用真正的鏡子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呢?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天文光學專家羅傑-安吉爾在4月提出,一旦全球氣候真的陷入危機,我們不妨試一試太空鏡的效果。按照他的構想,將一個由16萬億面鏡子構成的、輻射180萬平方英里區域的“太陽盾”,連同“電磁感應圈槍”(electromagnetic-coil gun)一道發射到地球軌道。這一項目的成本高達5萬億美元。同人造火山一樣,太空鏡並不是解決二氧化碳的理想方法,它能在軌道停留50年之久。

10.地球現狀:人類每年排放84億噸二氧化碳
人造颶風、轉基因森林植物、海洋肥化、軌道太空鏡,這些瘋狂的概念一旦處理不當即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對改變現狀於事無補。實際上,人類已經開始了有史以來最瘋狂的“地球工程實驗”:每年將8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準升至恐龍統治地球以來的前所未有的水準!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稱,這一“實驗”的初步結果已顯現出來:乾旱、洪水和21世紀初的極端氣候其實僅僅預示著持續污染的惡果。還有比這個“實驗”更瘋狂的點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