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

聖誕老公公

前幾天,

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影片,

聖誕老公公四處找地方睡覺,

為什麼呢?

因為北極的冰山融化了!

老公公沒地方住了!




全球暖化,

造成北極冰山融化,

這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2007-12-29

美國宣稱去年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大幅降低

聯合國預定下週在印尼峇里島舉行重要的氣候變遷會議。美國能源部今天表示,全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在連續四年上升之後,於二零零六年已開始降低。

美國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國家;能源部說,二零零六年全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減少了百分之一點五;這是自二零零一年來的首度降低。

能源部說,如果加計考量去年美國經濟成長百分之二點九,那麼去年溫室效應氣體減量幅度應是百分之四點二;這是自計算基礎年一九九零年以來最大的降幅。

美國總統布希歡迎能源部這項報告,認為這證實美國政府政策是對的。美國反對國際間採取嚴格的污染限量措施,此舉也引發國際間爭議。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預定下月三日至十四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布希政府會前率先提出這項檢討報告,為國際會議作準備。

京都議定書所規範的溫室氣體排放標準,預定二零一二年將屆滿,各國將討論出一項新協定,以取代京都議定書;峇里島會議主要是討論未來新協定的協商議程。

布希政府主張志願減量措施、研發新能源科技、加強努力要求中國、印度等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善盡管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責任。

根據能源部報告,美國二零零六年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為七兆七百六十億噸。

溫室效應擾亂生態 日本博多灣牡蠣大量死亡 熱帶魚現蹤

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溫度上升,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日本九州的博多灣正受到嚴重威脅,往年秋冬盛產的牡蠣,今年大量死亡,對當地漁業造成嚴重打擊,而原本只能在南方才看得到的熱帶魚,竟然也出現在博多灣!

日本福岡的博多灣,今年冬季一樣寒冷,但是潛入海灣內,卻多了許多訪客,他們全是來自熱帶海洋的魚群。來自沖繩的南洋蝦、蝴蝶魚,色彩鮮豔的生物,將博多灣點綴的五彩繽紛。今年冬天博多灣的水溫異常的高,平均約攝氏25.4度,比往年高出2度,就是這兩度,讓海洋生態整個變了,這種情況,令海洋專家相當緊張。

福岡海洋研究員指出,生態無法正常循環,這是20年來不曾看見的狀況。秋冬美味,博多灣盛產的牡蠣今年卻不明原因的大量死亡,漁民認為,殺死牡蠣的就是升高的水溫。牡蠣養殖者表示,牡蠣全部都死了,沒發生過這種事,往年頂多死掉10%,就已經很嚴重了。

業者現在不僅血本無歸,大量死亡牡蠣堆積成一座垃圾山,光處理費用就讓業者頭痛。博多灣異常的水溫讓牡蠣大量死亡,養殖業者也快撐不下去了。溫暖水溫吸引大量熱帶魚類,更剝奪了原物種的生機。

全球暖化嚴重 地球末日危機?

夏天爆熱,冬天不冷,在溫室效應發酵下,近年來全球暖化效應愈來愈明顯。回顧2007年,全球暖化是個重要議題,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12月初也剛在印尼召開氣候會議,研擬新的氣候公約。今天的年終專題,帶你一起來了解地球的末日危機。2007年1月,國際原子科學家公報組織,將所謂的世界末日鐘,撥快2分鐘,距離12點象徵的末日,只剩下5分鐘,這背後的危機之一,竟然是全球暖化。

末日說並非危言聳聽,2007年一整年,聯合國與相關氣候組織公佈的全球暖化證據如雪球般滾來,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發現,溫室效應已經造成熱帶地區往南北兩極擴散。

歐洲太空總署的衛星照片清楚紀錄,北極冰層過去一年銳減了100萬平方公里,接近台灣的30倍大,融化速度是過去30年平均的10倍。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預測,西元2100年前,全球氣溫最高將上升攝氏6.4度,海平面昇高18到58公分,暖化如果持續,未來地球多達1/3的物種,將面臨滅絕,首當其衝的,就是北極熊與企鵝。

科學數據聽在一般民眾耳裡,感受不如實際氣候變化來得深刻,受到溫室效應影響,今年氣候怪現象更勝往年。

夏季熱浪造成南歐大規模野火,英國發生60年來最嚴重水災,全球第二大小麥出產國澳洲,碰上千年最嚴重旱災,小麥減產帶動食品價格上揚。

距離泰國曼谷20公里不到的兩座小村莊,慘遭上升海平面淹沒,剩下幾排的電線桿矗立在海面上,見證大自然無情的反撲力道,因此扭轉氣候暖化、拯救地球命運,刻不容緩。

約束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即將在2012年失效,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12月在印尼峇里島召開氣候會議,被國際社會視為環保最大絆腳石的美國,在其他代表重砲轟擊下讓步,同意加入新氣候公約的談判。

2007-12-26

全球暖化/拯救地球! 印尼發起種樹7900萬棵

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聯合國下周將在印尼峇里島舉行氣候變遷會議討論對策,印尼28日在總統尤多約諾的帶領下,發動種植7900萬棵樹,希望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

地球受傷了,在人類的過度排放廢氣之下,全球暖化速度越來越快,為了拯救地球,印尼總統尤多約諾28日號召全國民眾栽種7900萬棵樹。尤多約諾說:「印尼會致力保護環境,參與全球行動來拯救我們的地球。」

位於赤道的印尼境內充滿熱帶雨林,但是由於多年的濫墾濫伐,估計印尼平均每一個小時就失去大約300座足球場面積的樹林,問題相當嚴重。尤多約諾說:「非法濫伐是我們的敵人,嚴重傷害了我們的國家。」印尼政府已經發送幼苗到民眾的手上,希望大家能在這幾天完成種植。

12月3日聯合國將在印尼峇里島召開氣候變遷會議,全世界各國的領袖齊聚一堂全球暖化的因應對策,由於目前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到期,此次的會議也將會商討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方案。

這次的種植7900萬棵樹除了改善生態環境之外,也等於是為舉世矚目的峇里島會議先暖身。

北極無冰提早到2012年出現? 

去年才有科學家提出警告,依照現今的全球暖化速度估算,北極將在2040年出現夏季完全無冰的情況。現在新研究發現,北極融冰速度比先前預測的快得多,上述情況可能提早到2012年出現!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新的衛星探測資料,今年夏末北極的海冰量只有4年前的一半,北極的融冰速度讓科學家擔心,全球暖化是不是已經來到臨界點。美國國家雪冰資料中心資深科學家瑟瑞哲說:「北極正在吶喊。」

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家畢茲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荷蘭德去年才提出報告預測,全球暖化持續下去,到了2040年夏天,北極冰層將融化殆盡。本周新提出的報告,將這種情況出現時間的預測大大提前到2012年。NASA氣候學家茲瓦利說,檢視最新資料後,「以這種速度,到了2012年夏末,北冰洋將幾乎完全無冰,比之前預期的速度快得多。」

許多科學家現在都在問:2007年在北極地區見到的融冰紀錄是目前全球暖化速度下的一個穩定出現的狀況?還是情況已經加速惡化到超越電腦所模擬出最惡劣的情形?

北極向來被視為氣候暖化『礦場裡的金絲雀』,作為暖化的預警訊息,北極地區的狀況預言了世界各地其他地區接下來會出現的情形。許多科學家都對今年融冰情況大感驚訝,NASA低溫層科學部門負責人阿布達拉提說:「我通常不會太注意單一的一年…但是今年的變化太大了,特別是北極海冰,讓你不得不注意發生了什麼事?」他說,「這肯定是分水嶺的一年。」

今年夏天,格陵蘭冰層融化了5520億噸,比歷年夏天平均融冰量還多15%,並比破紀錄的2005年還多了190億噸﹔今年格陵蘭島周邊海冰減少程度比15年前多四倍,比2005年最糟糕的那年還多12%﹔格陵蘭的冰層佔全球總量的1/12,全部融化的話,全球海平面估計將上升6.7公尺。

北冰洋今年夏天海冰數量也比之前的紀錄少23%,加上NASA即將公佈的資料顯示,海冰不只減少也變薄,變得更容易融化,科學家也據此估算,今年北極海冰量只有2004年的一半。

研究這些最新資料的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史蒂芬說,格陵蘭的氣候型態循環通常會在冰層大幅減少該年(例如2005年)之後幾年變緩和,依此來看,2007年不應該是大融冰年,但它的確是,「我很擔心。現在要看看2008年是不是會更熱?」

海冰融解和格陵蘭冰層融化引起的連鎖效應還包括,海冰會反射80%的太陽熱能,海冰消失,90%來自太陽的熱能進入海洋,溫暖的海水加速冰層融化,形成惡性循環,茲瓦利說﹔「情況正變得比電腦模式預期的還要糟。」

本周四將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議上,有全球暖化教父之稱的NASA首席氣候學家韓森將宣告,根據格陵蘭島融冰情況,地球已經達到所謂的全球暖化「引爆點」,他透過電子郵件接受訪問說,「我們還沒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還能及時回頭,但是需要迅速的大轉彎。」

2007-12-24

全球暖化危機變商機 再生能源將成強力吸金機

全球暖化所引發的氣候極端變化等種種現象,迫使地球緊急發出求救警訊,本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Al Gore說,『全球暖化是人類遇到最大的危機,但也將帶來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機!』


只要人類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潮汐、生質能源等乾淨再生能源,強化環境控制及保護、節約用電,相信可以化解暖化所帶來的危機,且轉為強力吸金機。


今年12/3-12/14聯合國在印尼巴里島舉行會議,討論2012年後「後京都議定書」,制定抗暖化標準將越來越嚴格,產生的商機至少50年以上。因應全球暖化的投資趨勢,衍生出五大低碳產業,也是日盛全球抗暖化基金主要的主要投資標的,涵蓋所有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產業,主要結合綠金的乾淨再生能源,藍金的水資源及節能、環境控制、抗暖化新興產業等五大商機。


按我做連結

2007-12-11

食物里程

「食物里程」(“Food Mile”),指的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里程高,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隨之而生的二氧化碳,破壞了環境。


「食物里程」要低,大家要盡量吃「本地生產」的食物。夏天的芒果,台灣最好,很少人會去吃進口芒果。會買進口水果,是因為想吃當季台灣沒有的東西。所以要減少「食物里程」,首先要吃「當季」的東西。



[ 連結網址 ]

買樹抵罪  ?!!!!!*

第十三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締約國大會暨第三次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會議

昨天在印尼巴里島登場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以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觀察員身分

會同學者共七人前往。


董事長劉銘龍計算搭機往返產生將近六千公斤二氧化碳

為此向台灣大學實驗林認購十三棵樹木

以抵償長程飛行產生的二氧化碳。


[ 連結網址 ]

溫室氣體的種類

溫室氣體包括: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亞氮(N2O)

氫氟碳化物(HFCs)

全氟化碳(PFCs)

六氟化硫(SF6)



這些都是溫室氣體的種類。

2007-12-10

籲正視全球暖化 德人扮企鵝遊行 著名地標關燈5分鐘

為了呼籲政府立即重視氣候暖化的現象,

許多德國的民眾裝扮著企鵝裝、北極熊裝加入遊行行列,

整場遊行從白天到晚上,

而晚間在德國布蘭登堡的許多著名地標以及市集,

也同步關掉電燈長達5分鐘,

來響應這次的活動。


綠色和平組織人員波林說:

「我想這是好的開始,對政府施壓,為保護氣候做更多,像是避免建造更多的煤炭火力場,還有在德國以及全球同意更有效率的規範來保護環境。」


民眾一路往布蘭登堡大門的方向前進,

德國各地都的著名地標以及市集共同響應關燈5分鐘的活動。


最後這場遊行活動順利完成,

民眾也希望目前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聯合國暖化會議,

190國代表能夠重視全球暖化的嚴重性,

並且趕緊簽訂新版的氣候協議書,

來保護地球。

2007-12-09

氣候暖化破壞全球糧食供應量

3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氣候複雜因素,可能讓全球農業面臨急遽且無可預期的衰退,這也是科學家至今所擔憂的問題。

科學家預估,在未來50年,氣候變化將讓發展中國家失去近3億3400萬英畝的主要耕地。在本世紀中期以後,氣溫持續上升,預計將升高華氏9度以上,進而對北方農作物產生不良的影響,全球將成為危險地帶。

研究報告的作者們表示,現存的研究不足以解釋週期性高溫乾旱或大雨的劇烈變化、疾病或雜草蔓延的多重影響,以及其他生態混亂的現象,而由於氣候變遷,這些現象預計在未來會更常見。

從過去65萬年以來的紀錄來看,今日溫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較工業革命之前增加了30%,而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自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3日在峇里島召開,為期兩週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將針對控制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量協議進行討論,該協議將自2012年京都議定書期滿後開始實施。

二氧化碳退散熊

北極圈永凍土融化 恐進一步催化溫室效應

科學家警告,北半球的永凍土逐漸融化,將改變生態系統並對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以及俄羅斯的道路與建築物造成損害。美國政府研究機構的科學家警告說,在2050年以前,很可能有半數以上的永凍土覆蓋區融化;而到了2100年,甚至會有九成以上永凍土融化與流失。

設立在波布爾德(Boulder)的美國「大氣研究國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以最新的氣候模型模擬變遷效應,結果顯示全球暖化可能融化地表的永凍土達厚度3公尺以上。
科學家預測,永凍土的融化,將使溢流至北極海的逕流增加,並且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至大氣層,進一步催化溫室氣體效應。

永凍土覆範圍約佔阿拉斯加85%的面積,最遠在安克拉治都可見到。科學家說,近期的暖化現象已使阿拉斯加中部大片區域的永凍土融解,由於土層中的冰融化,導致土塊崩解。這樣的結果是造成道路彎曲鼓起、房屋地基動搖、以及大片樹林「東倒西歪」的狀況。

在西伯利亞,據報一些工業設備以因此遭到嚴重損害。未來若永凍土進一步流失,將可能威脅到遷移性動物,如馴鹿以及北美馴鹿。

另一方面,科學家特別關切永凍土融化造成溫室氣體釋出的現象。永凍土所貯存的碳素,約佔所有土壤貯存量的30%,甚至更多;一但永凍土融解後,可能會導致大量的甲烷或二氧化碳釋出,其量之大甚至超過石化燃料所釋出的量。

此外,永凍土的融化經常引起大區域的林木傾倒,不僅殘害樹木,以永凍土為生存基礎的植被也受害。

2007-12-08

何謂『GHG計算器』?

GHG計算器又名溫室氣體計算器,主要計算個人在交通運輸、家庭耗能、廢棄物產生、祭祀活動、外出用餐與烤肉活動共六方面,相關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量,以月為計算周期,計算結果為個人於一個月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產量,單位為公斤(kg).

2007-12-03

食物哩程

你常看方向盤下面的里程數,但你算不算你吃的大白菜的「哩程」?

「食物哩程」,指的是食物在我們嘴巴和原產地之間的距離。

里程高,表示食物經過了漫長的運送過程,

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隨之而生的二氧化碳,破壞了環境。

「食物里程」要低,大家要盡量吃「本地生產」的食物。

夏天的芒果,台灣最好,很少人會去吃進口芒果。

會買進口水果,是因為想吃當季台灣沒有的東西。

所以要減少「食物哩程」,首先要吃「當季」的東西。

當季的食物新鮮、便宜,何苦違背自然,去吃大老遠跑來的祭品?

當季和當地,除了新鮮和少污染,

另一個好處是活絡了本地經濟,改良了都市與農村的關係。

「愛台灣」不用上街頭,在家裡吃本地食物就可以。

英、美兩國對「食物哩程」算得很精。

去年七月,英國政府統計,每年因為運送食物而產生的二氧化碳,

占全國總量的1.8%。這1.8% ,是我所謂,「冤大頭」的污染!

在美國,許多學校發起「農場直達餐廳」運動。

讓學校的午餐,

不再是大量製造的冷凍食品,而是鄰近農場送來的鮮美佳餚。

我們也許沒去過美國的學校,

但在美國各大城,應該都逛過「農家市場」

(Farmers' Markets,最有名的在L.A .,1934年開張)。

食物由當地的農家直接拿到市集來賣,

不再大費周章地送到經銷商的中央倉庫。

如今,美國各地都有類似的市場。

西北部的奧勒岡州講究環保,

大城波特蘭有一家「新季節」("New Seasons")超市,

所有的肉和蔬果都標明原產地,27%是當地生產。

為了鼓勵民眾購買,當地產品都貼上黃色標籤。

「新季節」甚至把一些瀕臨絕種的食物,

如紅鯛魚,貼上紅色標籤,勸消費者不要購買。

甚至讓消費者免費試吃不同魚類,證明黃標和紅標一樣鮮美。

樂活的店家,會阻止消費者買他的東西。

樂活的人,應該婉拒瀕臨絕種的魚。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認識你的鄰居。

什麼是食物里程?

簡單來說:
「食物里程」(「Food Mile」),
指的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
里程高,
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
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
和隨之而生的二氧化碳,
破壞了環境。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
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
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
原因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在20世紀,
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
普遍來說,
科學界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
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
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
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累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
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
但是事隔90年,
終於成了公眾關注的問題。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設立4個7米高和一個27米高的采様塔,
每小時采様4次,分
析二氧化碳的變化情況。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
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
從工業革命開始,
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
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
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
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
根據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裡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
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
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
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
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
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
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
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
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
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
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
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
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
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
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
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2007-12-01

世界氣象組織:去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

2007年11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星期五發佈的《2006年溫室氣體公報》指出,去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381.2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比前一年上升了0.53%,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據聯合國網站報道,溫室氣體是導致全球變暖及氣候變化異常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是除水蒸氣以外最常見的溫室氣體。

2006年,大氣中氧化亞氮的濃度也再創新高,達到320.1ppb(1ppb為十億分之一),比前一年上升了0.25%。甲烷的濃度為1782ppb,與往年比基本沒有變化。

公報指出,自18世界晚期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6%,這主要是由於燃燒化石燃料引起。

釋放到大氣中的氧化亞氮有三分之一左右來源於燃燒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質(biomass)、施用化肥及工業排放等人類活動。

大氣中60%的甲烷來源於化石燃料燃燒、水稻生產、生物物質燃燒、垃圾填埋以及反芻類家畜排放(反芻類動物在消化過程中體內會產生大量的甲烷),其餘部分來自濕地、白蟻活動等自然過程。

這份公報由世界氣象組織與世界溫室氣體數據中心、全球大氣監測溫室氣體科學諮詢組合作提供,並得到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署的支援。

全球暖化危機 房屋遭浪吞噬

全球暖化危機似乎正慢慢浮現,巴西里約熱內盧州一處河口三角洲附近,就有海岸遭到嚴重侵蝕,當地已經有180多棟房屋被海浪吞噬。畫面上這個位於巴西海邊的小鎮,有不少房子被埋在沙里,遭海浪侵蝕破壞的痕跡十分明顯,專家表示,這是海岸線萎縮的現象,全球暖化是罪魁禍首之一。專家發現,原來全球暖化會導致當地風力增強、加大海浪的力道,進而加速侵蝕海岸,阿塔佛納這個小鎮深受其害,過去數十年來一共有180多棟房屋被海浪摧毀,形成了這片荒蕪殘破的景象,附近燈塔也被迫兩度搬家。此外,由於附近河川兩邊工廠林立、導致河水水量大減、含沙量也同時降低,嚴重影響到河口三角洲的造沙功能,這也是當地沙灘不斷倒退的原因,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似乎在這裡又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日調查﹕溫室效應下蒙古永久凍土縮減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二十五日專電)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的調查結果顯示﹐受地球溫室效應的影響﹐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附近的永久凍土二十年後可能消失﹐蒙古草原很可能變成沙漠。另外﹐日本名古屋大學與「朝日新聞」社聯合的調查顯示﹐尼泊爾喜瑪拉雅山附近的冰河已融化﹐冰河湖已擴大了數百公尺。

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與慶應大學﹑日本環境省等機構一同到蒙古進行這項有關溫室效應影響環境的調查。

研究人員在烏蘭巴托附近的三處地方調查發現﹐永久凍土的厚度約是二至四公尺﹐與八年前所調查到的四至六公尺相比較﹐減少了一至二公尺。研究人員認為﹐二十年後﹐這些永久凍土可能消失。

調查又顯示﹐烏蘭巴托市的平均氣溫﹐過去六十年來約平均上升了二點三度﹐尤其是冬天的氣溫平均上升了三點四度﹐從這一點研判﹐氣溫上升造成永久凍土縮減。

所謂永久凍土是夏天在地底裡的溫度不會出現攝氏零度以上﹑地底的水保持凍結的狀態。蒙古的國土有三分之二是永久凍土﹐蒙古草原大多靠這些永久凍土提供水分﹐如果沒有凍土的話﹐土地將呈現沙漠化。

這項調查是日本政府與蒙古政府為了要了解凍土溶解原因的共同展開的調查研究。

另外﹐朝日新聞今天也報導該社與名大針對喜瑪拉雅的冰河融化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喜瑪拉雅山附近的冰河湖已擴大數百公尺。

報導說﹐該處冰河如持續融化的話﹐不僅冰河湖有潰決的危險﹐也將影響印度﹑孟加拉等國下游流域的水資源。

名大副教授藤田耕史與朝日新聞社二十三日起在尼泊爾東北方靠近聖母峰﹑長十七公裡﹑寬零點五公裡的「昆布冰河」一帶進行拍攝作業。

名大三十年前也曾在該地進行過空拍調查﹐當年參與空拍的名大名譽教授上田豐指出﹐這次的調查與三十年前的調查結果相比﹐冰河表面積約減少了三成﹐融化消失的冰雪量相當可觀。

另外﹐海拔五千零三十公尺﹐長度約兩公裡﹑寬約零點六公裡的聖母峰南方的伊瑪冰河湖﹐調查結果與上次名大于二零零二年的調查結果相比﹐顯示湖水與冰河相銜接的上游部分已擴大了數百公尺。

藤田副教授指出﹐如果水位持續上升﹑水壓升高的話﹐下游的冰積湖「夢蓮湖」很可能潰決﹐如此一來﹐山下的村莊可能遭遇大洪水。

報導說﹐歐洲﹑南美的冰河會因冬天的積雪而擴大﹐但是喜瑪拉雅一帶﹐夏天季風期在比零度稍高的氣溫的情況下會降雪﹐因地球溫室效應的關系﹐氣溫上升的話﹐新雪變成雨水﹐造成冰河融化。

2007-11-26

大陸食糧問題

全球溫度持續暖化,近百年來大陸氣溫上升將近一度。科學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阻止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至二○三○年時,大陸的小麥、稻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將減產百分之五至十。

大陸國家氣象局昨天召開記者會,公布大陸氣候變化和官方對策。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氣候持續變暖,對大陸的自然系統和經濟社會構成嚴重威脅。

數據顯示,過去一百年間,大陸平均氣溫上升攝氏○點五至○點八度,尤其北方地區升溫最為明顯,近五十年間最多上升兩度。

此外,近廿年來,大陸春季提前二至四天;近五十年來,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百分之廿一;西藏地區凍土厚度最多減少四至五公尺;六大江河的徑流量均減少;沿海海平面上升加速。

專家預測,未來的一百年間,全球地表溫度將持續上升一度左右,到二○二○年,大陸年平均氣溫將持續變暖○點五至○點七度。

研究表明,未來氣候變化對大陸的影響仍以負面為主,對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實質威脅。在追求經濟成長和環境永續發展的同時,如何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以適應氣候變化的壓力,已成為中共政府當前的重要課題。

大陸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呼籲,發達國家掌握先進的二氧化碳減排技術,應主動將科技轉移至大陸等發展中國家,使大陸在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上,也能貢獻一己之力。

引用於樂多網站【2007/11/23 聯合報】

北極熊

全球暖化造成北極冰層大量溶化,影響到北極熊的生存,而加拿大政府開放北極原住民獵人捕殺公北極熊,科學家警告,這可能導致母北極熊缺乏足夠配偶無法生育下一代,進而加速北極熊的絕種危機。

槍聲響起,一頭體型龐大的北極熊倒臥雪地中,獵人們對這項獵物顯得相當高興,歡呼說著「是頭公的!我們打到公的!好大一隻,呀呼!」

由於全球暖化使得北極冰層溶化,北極熊面臨棲息地喪失的生存危機,但是加拿大政府為了毛皮交易,遊樂性打獵以及維護北極圈內原住民獵熊傳統,允許獵人可以獵殺公北極熊,留下母北極熊以延續族群數量。

不過專家警告,濫捕公北極熊的結果,可能使的母北極熊找不到配偶而無法生育下一代,科學家擔心,如果放任獵人捕殺北極熊,可能出現所謂的「阿利效應」,也就是物種族群密度太低而無法成功地交配,加速北極熊的滅亡。

生物學家蘿絲博士指出:「如果我們不去防止,還是照現在所做的(持續下去),在五年、十年後就會太遲了,我們就會失去北極熊。」

據估計,目前全球北極熊數量約在2萬2000隻左右,由於氣候暖化的影響,估計到了本世紀末,北極熊數量將減少2/3,再加上獵人的威脅,也許不用到下一個世紀,北極熊將永遠消失在地球上。

全球暖化影響肉類蔬菜生產也感受衝擊

(法新社印度海得拉巴二十五日電)科學家今天說,從肉、雞肉、牛奶,到馬鈴薯、洋蔥、葉菜類,餐桌上的每樣東西,產量都因為氣候變遷感受到壓力。

研究人員正嘗試研究全球暖化對家畜、植物、稻米等榖類的影響程度,以加強對抗疾病、培育更強壯品種的工作。

科學家今天在印度海得拉巴市舉行的「農業與氣候變遷研討會」閉幕典禮上警告,氣候變遷第一批影響的,是全球數十億貧民,不管他們是生產者或消費者。

奈洛比國際家畜研究所副研究主任麥德莫特說:「從某方面來說,改變已經發生,現在採取行動已然太遲。」

科學家說,比方說,一種經蚊蟲叮咬,透過羊、牛、駱駝與人類傳播的致命病毒「裂谷熱」,因為氣候變遷而更加嚴重。

他說,東部非洲與中東廣大土地上,因為乾燥地區的氣候多變性,有助蚊蟲、蒼蠅等宿主繁殖,加速這種病毒的繁殖與散佈。

家畜對貧民來說是生計來源,有健康或家庭危機時,也可以賣掉牛或雞,等於是儲蓄銀行一樣。麥德莫特說:「他們不會受到生態足跡太大影響。」  但因為氣候相關現象惡化的疾病,也可能為家畜帶來嚴重影響。  科學家也在研究馬鈴薯、番茄、甘藍、菠菜、洋蔥與大蒜等蔬菜的收成與疾病模式,觀察它們如何因應全球暖化帶來的壓力與衝擊。

2007-11-12

海洋可吸收大量溫室氣體但對食物鏈不利

海洋可吸收大量溫室氣體但對食物鏈不利
2007年 11月 12日 星期一 09:10 BJT

加入書籤 | 打印 | 閱讀全文
[-] 文字大小 [+]
Photo
1 / 1看大圖

路透奧斯陸11月11日電(記者 Alister Doyle)---科學家在週日宣佈,海洋中的浮游微生物能夠通過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降低全球變暖,但它們充滿碳的細胞卻將損害海洋食物鏈。

在挪威峽灣進行的實驗顯示,浮游生物(即漂浮在水面的小型植物和生物)能夠多吸收39%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即為主要的溫室氣體。這一實驗搭建了模擬2150年氣候條件的海水圍欄。

「這些生物體的含碳量有了大量、甚至令人驚訝的變化。」位於德國基爾的萊布尼茨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Ulf Riebesell說道,他領導著在德國和挪威進行的實驗。

其它研究已經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海洋吸收了因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的一半,但很少有研究探討溫室氣體在未來會如何影響海洋生命。

對於氣候變化來說,這一研究是個好消息,因為它表明浮游生物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控制溫度的升高。而聯合國氣候小組曾表示溫度升高會帶來更多的熱浪,風暴,乾旱和洪水。

這篇研究發表在《自然》上,Riebesell表示現狀對海洋生物不利。

海洋的詛咒

「對大氣溫室效應的好事可能是對深海生態系統的災難。」萊布尼茨研究所在一份聲明中說。

當浮游生物們死掉下沉時,它們的分解會消耗掉氧氣,而氧氣對深海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這會增加海洋中氧含量稀缺區域。」Reibesell對路透表示。

溶解的二氧化碳顯弱酸性,因而碳更快地沉到海底會加速酸化,使得貝類和蟹類生物很難長成具防護性的外殼。

此外,含碳量更高的浮游生物對它的食用者來說,也喪失了更多營養。

「當一些小的甲殼類動物吃了這些高度含碳的浮游生物,它們的生長率和繁殖率會降低。」Riebesell說。他把這種轉變比喻成從健康的沙拉到油膩的漢堡。

這一研究在挪威西部的峽灣進行,以容量為27立方米(950立方英呎)、深10米海水容器中的浮游生物為基礎。科學家們希望把研究拓展到其他地方,比如北冰洋或者美國的五大湖區。

Google 新聞:全球暖化


中國評論
潘基文往南極洲視察全球暖化對極地冰川影響
亞視新聞 - 2007年11月10日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前往南極洲,實地視察全球暖化對極地冰川的影響。 潘基文乘坐智利的空軍飛機抵達南極洲,到訪多國在南極的基地,又視察冰川融化的情況,瞭解人類活動如何令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變薄,導致過去幾十年全球氣候變暖。 潘基文出任聯合國秘書長後,將解決全球 ...
聯合國秘書長探訪南極洲 BBC中文網
聯合秘書長潘基文訪南極強調... 中央廣播電台 Rti
聯合國秘書長首訪南極洲旨在研究氣候變化(圖) 多維新聞網
中國經濟網
所有 32 則相關新聞 »
綠色節潔淨能源產品最受歡迎
世界日報 (需訂閱) - 9小時前
【本報記者關文傑舊金山報導】每年在舊金山舉行的「綠色節」(Green Festival)吸引無數關心環保的人士參加,由於近來有不斷的全球暖化證據公佈,人們對環保的觀念也大為加強,今年一連三天的節日有數萬人參加。 「全球交換」(Global Ex-change)環保組職和「美國 ...
澳洲十五萬人遊行促對付暖化
商業電台 - 20小時前
澳洲多個城市有遊行,要求各政黨採取有力政策對付全球暖化。主辦者說,參與遊行的人數達到十五萬人。其中,在墨爾本就有近三萬人遊行,在在悉尼就有二萬八千人。 環保組織要求澳洲當局,採取措施,到2020年,將造成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減少三成。
金門環保鐵馬健康行近五百位民眾參加
中央通訊社 - 10小時前
行政院環保署、金門縣政府共同主辦的低碳樂活鐵馬健康行,下午二時三十分在縣立體育場前廣場舉行, 由李炷烽主持,包括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吳成典(金門縣)在內四百多人參加,共同宣誓對抗全球暖化,進而落實「迎向低碳節能生活」的目標。 李炷烽表示,金門上午舉辦健走 ...
低碳樂活鐵馬行明登場 金門日報
低碳樂活鐵馬健康行全國同步上路 金門日報
竹市/迎向低碳節能生活樂活義工宣導環保 PChome 新聞
中天電視網
所有 6 則相關新聞 »
Taiwan vctech 減緩全球暖化身體力行看見綠色環保
數位之牆(新聞發佈) - 2007年11月8日
台北,2007年11月8日- 全球暖化的危險警告一直不斷的浮現在你我的眼前與耳邊,由全球各界人士不約而同持續高調提醒著人類,若再這樣下去,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會變得有多糟糕,人類所面臨的生活環境會如何惡劣變化。 暖化而帶來的異常氣候現象所產生的水災、旱災和林火、 ...
物價飆漲的原因與趨勢當前民生議題之一
苦勞網 - 2007年11月10日
首先,由於全球暖化造成了全球主要農牧產地的氣候異常乾旱,使得當地農牧產品的產量大幅縮減,而使得這些基本農牧產品價格大幅上升。 例如作為全球大量玉米出口國的墨西哥、全球第二大穀類出口國的加拿大,以及作為全球最大奶製品出口國的澳洲,都因氣候乾旱產量大減。 ...
學生明暖化但僅三成參與環保
商業電台 - 23小時前
一項由中小學生在學校進行的調查顯示,八成學生知道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但只有三成受訪者主動參與環保,另外就有三成人從來沒有參與環保行動,例如購物時從不自備購物袋,亦沒有將膠樽投入回收箱。調查組織認為現時的環保工作流於口號,建議學校提倡環保,政府亦要加強綠化 ...
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具環保意識但支持者不多 亞視新聞
所有 2 則相關新聞 »
日盛全球抗暖化基金獲核准募集
聯合新聞網 - 2007年11月5日
國內第一檔以投資「對抗全球暖化產 業」為主題的基金「日盛全球抗暖化基金」,已獲准,預計明年1月初開始募集,募集上限為100億元。 日盛投信表示,為更精準投資全球抗暖化產業,特邀請瑞士蘇黎士永續資產管理公司(Sustainable Asset Management ,簡稱SAM),擔任此檔基金 ...
環保聯盟二十週年盼民眾認清暖化危機
多維新聞網 - 2007年11月4日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臺北四日電)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成立迄今已二十週年﹐環盟表示﹐環保運動帶動臺灣的民主思潮﹐臺灣從事環保運動的團體逐漸草根﹑多元﹐是可喜的進步現象﹐不過﹐全球性的暖化議題卻被政府﹑財團忽視﹐因此呼籲民眾要認清全球暖化引發的危機及可能的經濟 ...
做好資源回收能源不浪費
臺灣新浪網 - 12小時前
尤其在全球暖化的今天,更是重要。?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緩溫室效應,今天中央地方官員一起出來,教民眾如何對抗暖化。也有民間業者,發表國內第一個LED日光燈,不僅可以節省80%的電費,而且還不含汞。 中央地方官員排排站,為了就是要告訴民眾,減緩溫室效應一點也不 ...

20071112 Google news

巨浪襲俄油輪2千公噸燃油污染大海環保重大浩劫!
東森新聞報 - 23分鍾前
俄羅斯的克赤海峽11日清晨出現8公尺高的巨浪,強大的衝擊力道,導致行經當地的一艘俄國油輪斷成兩截,造成至少有2千公噸燃油流入大海中。 這艘俄羅斯籍油輪在暴風以及8公尺巨浪的猛烈衝擊下,船身斷成兩截,船上運載的燃油不斷流進黑海,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
俄油輪暴風雨中斷成兩截逾兩千噸燃油外洩
yam天空新聞 - 3小時前
(法新社莫斯科十一日電)俄羅斯官員表示,五公尺高巨浪的強大衝擊力道,今天清晨導致一艘俄羅斯油輪在介於俄國和烏克蘭之間的克赤海峽斷成兩截,至少有兩千公噸燃油洩漏至通往黑海的該海峽內,當局表示,這是該地區近年來發生的最嚴重環境災難。此外,暴風雨也造成另三艘 ...
俄油輪暴風雨中斷裂燃油外洩...
中央廣播電台 Rti - 4小時前
俄羅斯官員表示,5公尺高巨浪的強大衝擊力道,11日清晨導致一艘俄羅斯油輪,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克赤海峽斷成兩截,至少有2千公噸燃油外洩,這是當地近年來發生的最嚴重環境災難。 斷成兩截的油輪「伏加尼夫特139號」載有約4千公噸燃油,擱淺在離岸約5公里處。 ...
俄油輪斷裂千噸原油洩漏釀成嚴重環境災難(圖)
多維新聞網 - 35分鍾前
中 新網11月12日電一艘俄羅斯油輪上週日(11日)遭遇海上風暴﹐船體斷成兩截﹐大約1300噸原由已洩漏進入黑海和亞速海之間的刻赤海峽。 (chinesenewsnet.com)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俄羅斯自然資源部環境監察部門官員說﹐「事故已釀成嚴重環境災難」。 ...
俄羅斯油輪在黑海發生原油洩漏事故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新聞頻道 - 5小時前
11月11號一艘俄羅斯油輪在黑海發生事故,船體斷成兩節,把1000多噸原油洩漏到位於亞述海和黑海之間的刻赤海峽。船上13名水手被困在船尾。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事故發生於當地時間11號4時45分。出事油輪為「伏爾加內夫特-139」號,裝載約4000噸原油。 ...
俄油輪斷裂千噸原油洩漏數年才能消除影響
國際在線 - 1小時前
中 新網11月12日電一艘俄羅斯油輪11日遭遇海上風暴,船體斷成兩截,大約1300噸原由已洩漏進入黑海和亞速海之間的刻赤海峽。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俄羅斯自然資源部環境監察部門官員說,「事故已釀成嚴重環境災難」。 出事油輪是俄羅斯「伏爾加內夫特139」號,裝載約4000噸原油 ...
暴風雨油輪沈沒黑海生態浩劫
聯合新聞網 - 6小時前
官員表示,黑海上十一日風狂雨暴,造成數起重大船難。三艘貨輪先後沉沒,其中二艘滿載硫磺。另有一艘俄羅斯油輪斷成兩截,外洩的燃料油至少多達二千噸,形成該海域多年未見的生態浩劫。而兩艘沉沒貨輪所載硫磺對環境的破壞同樣不容小覷。 一艘載運廢金屬的貨輪十一日因為 ...
俄油輪遇風暴被毀壞2000噸重油流入黑海(圖)
臺灣新浪網 - 6小時前
高 達5米的海浪11日將一艘俄羅斯油輪截成了兩半,導致約2000噸重油流入了黑海和亞速海之間的刻赤海峽。俄羅斯官員當天將重油洩漏事件稱之為『環境災 難』。 但事件遠未結束,惡劣的天氣還導致另外三艘運輸船沉沒,2名船員喪生,另有多人下落不明。 據俄羅斯電視台11日報導, ...
黑海數貨輪被狂風巨浪襲擊
頭條日報 - 13分鍾前
多 艘貨輪在黑海受到暴風和巨浪襲擊,其中一艘俄羅斯運油輪斷成兩截,漏出多達2000公噸燃油。 該艘運油輪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島東面對開的黑海沉沒,當時載著4000公噸燃油,大約半數漏出,形成大片油污,俄羅斯官員形容是很嚴重的環境災難。船上13 名船員在波濤洶湧的海面,掙 ...
俄羅斯運油輪斷兩截千噸燃油污染黑海
中廣新聞網 - 15小時前
俄羅斯一艘運油輪受暴風雨和巨浪衝擊,船身斷成兩截,超過1000公噸燃油漏出黑海,但是天候惡劣阻礙了救援。 當地時間今天凌晨四點多,運油輪航行途中,在黑海與亞速海之間,船身被巨浪衝擊損毀。 官方電視台報導,約1300公噸燃油可能已流出海面。 ...
俄油輪遇風暴斷裂致千噸原油洩漏
新華網海南頻道 - 2小時前
俄 羅斯交通部門發言人11日說,一艘俄羅斯油輪當天遭遇海上風暴,船體斷成兩截,約1300噸原油已洩入黑海和亞速海之間的刻赤海峽。 俄羅斯媒體報導,事故發生於當地時間11日4時45分左右。出事油輪為「伏爾加內夫特-139」號,裝載約4000噸原油。油輪從俄羅斯南部城市羅斯托夫 ...
俄油輪遇風暴斷裂千噸原油洩漏
BBC中文網 - 7小時前
一 艘俄羅斯油輪週日(11日)遭遇海上風暴,船體斷成兩截,大約1300噸原由已洩漏進入黑海和亞速海之間的刻赤海峽。 俄羅斯自然資源部環境監察部門官員說,"事故已釀成嚴重環境災難"。 出事油輪是俄羅斯"伏爾加內夫特139"號,裝載約4000噸原油。油輪當時從俄羅斯南部城市 ...
烏克蘭救起俄羅斯沉船上六名船員
新城電台 - 4小時前
, 救起在風暴中沉沒的俄羅斯貨輪上六名船員, 但仍有五名船員失蹤. 一艘由羅馬尼亞運送農業機械到俄羅斯的貨船, 在烏克蘭南部克里米亞半島遇風暴擱淺, 船身出現裂縫, 船上十五名船員已經返回岸上, 其餘四名船員留守船上. 另外, 一艘掛有格魯吉亞國旗運送廢鐵的貨輪, ...
黑海巨浪打沉運油輪漏出原油
商業電台 - 7小時前
歐洲的黑海出現風暴,引發巨浪,有多達十艘船沉沒或擱淺,其中一艘俄羅斯運油輪被巨浪打沉,斷成兩截,十三名船員獲救,但就漏出二千公噸原油。由於天氣惡劣,妨礙清理油污。有官員形容,是區內近年最嚴重的生態災難,估計要幾年才能完全清理。 另外兩艘運載硫磺的俄羅斯 ...
烏克蘭救起俄羅斯沉船上的6名船員
國際在線 - 5小時前
新 華網基輔11月11日電:烏克蘭緊急情況部新聞局官員11日說,烏克蘭「涅普圖尼亞」號駁船11日在刻赤海峽救起被強烈風暴擊沉的一艘俄羅斯貨輪上的6名 船員,但船上的另外5名船員目前仍下落不明。 據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另外一艘從羅馬尼亞向俄羅斯運送農業機械的「薇拉· ...
烏克蘭救起俄沉船上6名船員
大公報 - 53分鍾前
【大 公網訊】烏克蘭緊急情況部新聞局官員11日說,烏克蘭「涅普圖尼亞」號駁船11日在刻赤海峽救起被強烈風暴擊沉的一艘俄羅斯貨輪上的6名船員,但船上的另 外5名船員目前仍下落不明。 據新華社基輔11月11日電,據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另外一艘從羅馬尼亞向俄羅斯運送 ...
黑海風暴造成多艘船隻遇險
新城電台 - 13小時前
, 在黑海和亞速海之間航行時, 遇到強烈風暴和巨浪, 船身斷成兩截, 漏出大量燃油. 環保部門說, 漏出的燃油, 多達2000公噸, 但緊急部門就說, 不超過1200公噸. 而船上的13名船員, 就依靠船隻殘骸, 在海面漂浮, 由於天氣非常惡劣, 加上風力正在增強, 妨礙了救援工作. ...
俄運油輪遇風暴船身斷裂漏出大量燃油
新城電台 - 16小時前
, 在黑海和亞速海之間航行時, 遇到強烈風暴和巨浪, 船身斷成兩截, 初步相信, 漏出超過1300公噸燃油, 而船上的13名船員, 就依靠船隻殘骸, 在海面漂浮, 由於天氣非常惡劣, 加上風力正在增強, 妨礙了救援工作. 事故發生在當地時間凌晨四時許, 當時出事的運油輪, ...
俄國運油輪遇風暴漏千噸燃油
商業電台 - 16小時前
俄羅斯一艘運油輪,在亞速海及黑海之間,遇到大風暴,船身被大浪打中,斷成兩截,漏出超過一千三百噸燃油。事發在當地時間今早九時許,油輪原定由俄羅斯南部亞速海,開往烏克蘭的刻赤。初步消息指,船上有十三名船員,生死未卜。由於出事現場天氣情況惡劣,搜救工作有 ...

2007-10-15

永凍土

[ ETtoday ]



萬年首見! 西伯利亞永凍層正快速溶解 恐加速全球暖化


科學家警告
西伯利亞西部的永凍層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快速融解
可能會嚴重加劇全球暖化的現象
最近才結束當地研究行程的科學家在11日於「新科學家」期 刊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
這片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
約等於法國與德國面積總和的永凍層
正經歷過去1萬1000年
也就是上次冰河時期結束以來首次的快 速融解

天下雜誌網

[ 天下雜誌網 ]



經歷一○八年來最溫暖的冬季之後,東京在三月中旬飄下第一場嚴重遲到的冬雪。上海、北京、哈爾濱、瑞典、義大利等地也接二連三地破了最暖冬天的紀錄。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NOAA)上個月公布的氣候報告書,今年冬天是自一八八○年有記載以來,地球最熱的冬天。

氣候變遷的反常現象,在台灣也日益成為新聞焦點。

該是春寒料峭的三月,台東卻奇妙颳起破百年紀錄的三七.四℃焚風;四月三日,起飛時天候一切如常,不過十分鐘,風雲驟變,陸軍直升機墜毀在高雄旗山,前一天晚上,高雄才莫名吹出十級瞬間強風,折斷大船纜繩。

人事依舊,景物全非
家住苗栗、在高中教了二十年書的國文老師,在為家中桃花二度盛開嘖嘖稱奇的當下,還得為如何喬出空間同時掛冬夏衣服傷透腦筋。

2007-10-01

全球暖化 ,,

『 全球暖化 』




在家工作能少污染 電子通勤有助抗暖化



摘錄自2007年9月21日大紀元報導

根據美國消費電子協會的報告,

電子通勤有助對抗全球暖化問題,

美國在家工作人口一年省下了8億4000萬加侖的汽油,

也減少近140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不願面對的真相


我們坐在一枚定時炸彈上面

如果全世界大多數的科學家是正確的

人類只有十年的時間避免一場大災難

足以讓地球的氣候系統一片大亂

造成嚴重的氣候遽變

包括極端的氣候變化、水災、旱災、流行性傳染病大量散播以及致命熱浪

災情之嚴重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

而且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2007-09-29

酷台灣

『 酷台灣 

為了減緩地球暖化,有效吸收大氣中溫室氣體,聯合國環境署(UNEP) 於2007年開始進行「種十億棵樹保護地球」活動(PLANT FOR THE PLANET: THE BILLION TREE CAMPAIGN),計畫在今年於全球種植十億棵樹,藉由樹木碳匯功能,將二氧化碳封存,降低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該計畫受到各國重視並實際參與,也廣納 個人、團體等上網登記宣示,目前宣告承諾總種植數量已經超過10億棵,而實際種植數量也超過1,700萬棵。

溫室氣體

自願協議發展背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自1980年代才從科學上驗證與氣候變遷的關連性,並在80年代末進入國際政治討論議題中,持續發酵至90年代,成為一項成熟且被嚴肅對待的協商議題,至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整體國際社會才有一個真正有效率概念的管理雛形。

台南市金城國中--主題研究網站

『全球暖化』主題研究!!